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 水利水电工程先驱许肇南
责任编辑:震持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2-05-10 11:0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震 持


今天,背靠石城的河海大学正在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水利工程人才,而曾屹立于龙江之滨百年的下关发电厂也给南京千家万户带来光明。今天我们来认识它们的创建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先驱许肇南先生。




寻找科学救国之路


许肇南,字先甲,号石枬,贵州省贵阳市人。1886年12月12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贵阳。他4岁丧父,其母谭扬秀辛勤抚育,将他送入私塾启蒙,得塾师路幼清老先生教读,弱冠精通古文诗书。但在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掠夺、清廷丧权辱国、人民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后,他毅然摒弃科举道路,离乡寻求科学救国之方。1903年他入四川高等学堂学习,期间开始受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倾向民主革命,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为迅速学到科学救国的真本领,1905年19岁的许肇南东渡日本,1908年又从日本转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深造,为贵州省第一位赴美留学生。1910年6月,许肇南回国投考获得公费留学资格,随即再度去美国,入威斯康星大学专攻电气工程,并帮助初次出国的竺可桢(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首任副院长)、钱崇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等迅速适应新环境,故被举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在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学士学位及电气工程师职称后,为日后创建中国自己的现代工业,他又入哈佛大学学习工业经济与经营管理。

留美期间,他与杨铨、任鸿隽等共同发起,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致力于“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随后,这一干有识之士又组织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两个组织后均移回国内,成为推动中国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民间组织。



为人师表作育英才


许肇南于1914年回国,适逢民族工商业家、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计划导淮治运,开垦苏北滨海盐碱滩地。张謇虽多次聘请外国水利专家查勘,但仅得些原则性报告,这使他深感培养我国水利人才的必要,遂决定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水利工程人才的高等学府(1924年后改称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中央大学,即今河海大学前身)。



学校“聘前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前都督府秘书沈恩孚为筹备正、副主任”,并于1915年1月9日正式委任许肇南为“校主任”(时年28岁,1919年12月起改称校长)。1月15日接收借用的丁家桥江苏省议会为校址,2月7日于直(今冀)、鲁、苏、浙四省分途招生,3月15日正式开学。



许肇南对建校擘划经营,有条不紊。在其“设校旨趣”中写道:“夫教育之道,贵定方针,凡百设施始有準的。此校之立所为教育方针者三:

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

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

三、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

“於教员则必求其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教育者”,延请从德国留学归来的李协(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为教务部主任,聘留美学者许大雄、沈祖伟(“河海”第二任校长)、顾维精(后任交通大学教务长)、杨孝述(“河海”第四任校长)、张谟实(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刘梦锡(后任中山陵监修工程师)等为专科教师,并亲自教授英文、经济、簿记、实业经营等课程。学校初建四年间虽被迫三易校址,却仍以大部分开办经费由欧美购置专业书籍及大批仪器、设备,并相继建立起图书馆、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测量仪器室、水力实验室、材料检验室、(图画及模型)陈列室、地质矿物标本室、测候所等。

对于求学之士坚持:

一、必自问志愿富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

二、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

他对青年学生德、体、智并重,因材施教,爱护关怀备至。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出国深造,争取国外经济资助;对于不适宜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则劝其改学所长。由于对学生进行爱国、革命、民主、自立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十分重视学生对改进校政的意见,故深得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办事注重速度,讲究实效,故于创办“河海”之初,即采用外文教材四十余种,以济急需,同时鼓励和支持各教员编写中文教材。当时所聘教师、职工极少,但几乎各人都独当一面或身兼数职,批改作业及辅导自习均由任课教师亲自担任;他更以身作则,故能团结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办好“河海”。在全体教师、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培养出了我国现代最早的一批优秀水利工程专家,如汪胡桢(佛子岭水库、三门峡水库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学士,曾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水电部顾问)、须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总工程师)等,为我国的水利工程教育和现代水利事业奠定了基础。



深入实践造福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随着南京下关码头船运和商业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而1910年秋开始发电的南京电灯厂(前清金陵电灯官厂)因设在西华门(今逸仙桥东堍),加之功率有限,且时因燃料中断,原有电灯厂已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1919年12月下关商董联名呈请并得到同意在下关开设分厂的复文。于是许肇南在任“河海”校长的同时,又肩负起了创建下关发电新厂的重任。他每天乘坐汽车往返奔波于下关和学校之间,并创设校内电话和厂内电话,以争取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1920年随着装配一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下关电厂(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火力发电厂)的投入使用,南京城北用电问题解决。




时逢战乱潜心修文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肇南因“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不能遂愿,辞去所有职务隐居北京。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潜心研究中国古文字学,著有《家学古获篇》(最初称《咬文嚼字》)77卷和《中庸平义探》《梅籀古暗铭识读释略》《国玺释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参与上海文史资料征集,翻译外国学者著《上海史》中部分篇章。1960年12月26日,许肇南病逝于上海,享年74岁。

许肇南一生为科学事业、为国家富强奋斗不已,在他身上体现的老一辈科学家“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亮节高风,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朱 鹏

审核:王达云

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