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京|游艺民俗——民间竞技之放风筝
南京的游艺民俗,历史悠久,参与面广,除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热衷于此之外,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有的项目如游宴中的“曲水流觞”,以及围棋、象棋等显得有些高雅;更多的项目,如民间传统娱乐中所列斗草、抖空竹、舞龙灯、踩高跷、飞镋、玩石担石锁,以及民间工艺中的绒花、剪纸之类,看似简陋朴拙、“下里巴人”,可正因为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思想、情感息息相联,又扎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深厚沃土中,才显得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耀眼的光彩,是一束束开之不败、采之不尽的奇葩,理所当然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放风筝
风筝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从制作骨架,糊以纸绢,涂上彩绘,到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南京制作风筝的技艺极高,不仅结构坚固,骨架轻盈,起飞平稳,而且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富有乡土气息,常见的有鹰鹞、蝴蝶、蜈蚣、鲤鱼、金鱼、美人、寿星等。最简单的风筝是瓦片风筝,最大的有120节蜈蚣风筝。人们还喜在风筝上配以竹笛、丝鞭、葫芦,放飞上天后,会发出带有节奏的筝鸣之声,悦耳动听。有的还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谓之“鹞灯”,夜晚风轻,高空中灯光闪烁,鸣声悦耳,更增添了春夜的奇趣。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对风筝有很深的造诣。在其所著《废艺斋集稿》卷二《南鹞北鸢考工记》里,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和方法,且每种都画有彩图,并配以歌诀。这些歌诀在民间的风筝艺人中广泛流传,极大地影响了后世风筝工艺的发展。
民间百姓放风筝最早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和各种灾害的侵袭,于是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如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放上天空,故意把线扯断,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可以带走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人们对放掉的风筝,则不可拾来重放,否则会沾上“晦气”,这种民俗,称之为“放断鹞”。这在曹雪芹《红楼梦》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庄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即有记述。文中写道,林黛玉、史湘云等在怡红院填柳絮词,众丫鬟见有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窗外的竹梢上。当紫鹃想把风筝拾起来时,探春阻止说:“……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古老的“放晦气”民俗,反映了先民们有趣的娱乐和朴素、善良的愿望。
唐代是重游乐的王朝,放风筝也是宫廷和达官贵人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宋代,放风筝等游艺活动普及到民间。宋《武林旧事》卷六载,在城市里,已有专营风筝的“小经纪人”出现。明清是风筝大发展的时期,明代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梁辰渔善扎风筝,尤以扎凤凰风筝闻名于世。据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有一次他“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虽有夸饰之辞,但可见其制作的风筝格外精致、逼真。曾在南京出土的明天启年间(1621~1627)青花瓷瓶上,有一幅孩儿戏筝图,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晴空万里之时,竞相追逐嬉戏的场面,其中一个神气十足的孩子洋洋得意地手牵风筝长线纵情奔跑。
放风筝有助于人们增强体质和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儿童尤其适宜。《续博物志》载:放风筝时,“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清代,南京艺人所扎风筝式样不断翻新,愈扎愈巧。《金陵岁时记》载:“吾乡每岁届清明节,放风筝者麋集南京城外之雨花台,……今人巧制不一,有龙、鲢、蝶、蟹、蜈蚣、金鱼、蜻蜓、蝉、鹰、燕、七星、八角、花篮、美人、灯笼、钟、板门、胡子、老双人诸名翱翔空际,宛转如生,复加响弦其上,足以极视听之娱。”风筝还可用以观赏、收藏。如清末上元人张汝南的《江南好》词曰:“江南好,最好是风筝。折蝶风前舒软翅,磨鹰之际转雄睛,绝技擅江城。”又文曰:“纸鸢俗呼风筝,翅软蝶可折叠而藏,磨鹰能旋转空中,不异真鹰。其它皆巧妙,独此两种尤佳。”可见,当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当精巧,可张可折,可以放飞,可以收藏。
民国时期还多次举办风筝比赛,促进放风筝活动的开展。民国17年(1928)清明节,在雨花台举办过一次南京风筝比赛,有近百只风筝参赛。南京市民业宗棣的风筝“龙”获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夫子庙、中华门、玄武门一带还居住着许多风筝世家,他们所扎制的风筝自成流派,各有千秋,使得南京放风筝的民间游艺活动得以代代传沿。那时的雨花台、中华门城堡、玄武湖畔,是人们放飞风筝,比高竞翔,争奇斗巧的好地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放风筝又成为南京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为弘扬传统文化,1985年4月,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局、共青团南京市委在原解放军华东军区教练场联合举办了南京市首届风筝表演赛,当时有10个区县123名运动员制作的141只风筝参赛。在参赛的风筝中有蝴蝶类、鸟类、鱼类、脸谱类、兽类、图案类、龙类、五大行星等。如今,每逢清明时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南京城内外的近郊远野,到处可见风筝高翔蓝天的五彩斑斓的场景,构成了南京现代大都市上空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图。
编辑:朱 鹏
审核:王达云
李琳琳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