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嵞山先生”方文用诗记录南京风景
张智峰
“阮亭先生官扬州,江淮山水无不搜。最爱旧京多古迹,公余辄作金陵游。燕子矶边每停棹,凤凰台上几登眺。雨花木末恣扶筇,桃叶青溪仍垂钓。城南牛首与献花,城北摄山复宝华。皆因僻远不曾到,见人惆怅还咨嗟。今年五月迁官去,重访金陵旧游处,拾遗补缺谐素心……知君厌听俗人语,为赋金陵五峰行。”
阮亭先生即王渔洋,山东桓台人,名士禛,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这首《金陵五峰行送王阮亭祠部北上》,则是方文为他送行所作的诗。
西安门外的房产
方文(1612——1669),安徽桐城人,名一耒,字明农,又字尔止,号嵞山。方文的祖父方学渐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贡生,桐城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之一;父亲方大铉,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
方文出身于书香门第,科举世家。他的七世祖方法,是明建文元年的举人方孝孺的学生。方法因不满永乐帝朱棣诛灭方孝孺十族,而自沉于安庆附近的长江,从而奠定了方氏家族忠孝育人治家报国的传统。方氏后裔秉承家学渊源,把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当成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方文七岁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他少有才名,与安徽贵池的吴应箕和复社、几社的一些文人交情深厚。崇祯十一年(1638),方文在南京西安门外购置了一处房产,他特意赋诗《白门买宅梅惠连书来却寄》,以示庆贺。有了落脚的地方,方文从此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文喜游山水,落脚南京后,他经常与一帮文人墨客雅集,吟诗赋词。南京城内外的名胜,他都留下了足迹。城内的乌龙潭、朝天宫的卞忠贞祠,城外的莫愁湖、明孝陵、雨花台、燕子矶等地方,无不一一探访。
和布衣诗人邢昉结忘年交
每到一处,方文都会以诗记事,留下心得。
南京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南郊的牛首山,北郊的栖霞山,是必须游览的地方。游历之后,方文写下了《牛首山顶望南村》、《牛首杂咏》、《同王阮亭祠部游牛首山》等赞赏牛首山的诗作。而有关栖霞山的诗作,则有《同愚山登摄山》、《栖霞寺访竺庵禅师》、《摄山绝顶》等。
顺治元年(1644),方文赴高淳县石臼湖,拜访了比他年长22岁的布衣诗人邢昉。方文在《石臼湖访邢孟贞》一诗中说“我昔与君约,隐兹结樵鱼”,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俩人相识已经很久。
邢昉,明万历十八年(1590)出生于高淳薛城,初名忠卿,字孟贞,一字石湖,因家居石臼湖旁,故自号石臼,人称邢石臼,是明末清初杰出的诗人之一。
方文的《嵞山集》、《嵞山集续》和《嵞山集再续集》中,收录了多首与邢昉有关的诗作。在诗坛上,年龄不是问题,只要志趣相投,就能成为忘年之交。《高淳历史文化大成》一书讲,方文与邢昉“二人之谊成就诗坛佳话”。
明末清初时,孝陵卫的木棉,比孝陵卫瓜的名气还要大。方文在《孝陵卫》诗中写道:“当年军卫百千家,此日离披似落花。犹有两般人未改,孝陵棉与孝陵纱。”写完这首诗后,方文特意留下诗注:“南中卖木棉、卖机纱者,多孝陵卫人。”诗中说到了孝陵卫的木棉。
方文受人尊崇,“学者称嵞山先生”,他以诗存史、以诗写心,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嵞山体”。其诗的题材涉及交游、纪游、感时、怀古、咏物等,内容十分丰富。诗体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绝、七绝等,众体兼备。
康熙八年(1669),方文辞世,享年57岁。根据他的遗愿,归葬于江宁县西善桥小山脚下。
审核:王达云
李琳琳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