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南朝宋王谢氏族的南京成语典故
俞思义
唐人刘禹锡作金陵怀古诗《乌衣巷》时曾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乃是六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
自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的族人南渡至南京,后因王导、谢安与其族中子弟在六朝之时,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声震于江左,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来者无法企及之声名。
及至南朝宋时,金陵王谢之名尤盛。
王谢之家,给南朝宋时的南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徇国忘己
出自南朝《宋书·列传第四·谢晦》:数从高祖征讨,备睹经略,至是指麾处分,莫不曲尽其宜。二三日中,四远投集,得精兵三万人。乃奉表曰:臣阶缘幸会,蒙武皇帝殊常之眷……臣虽凡浅,感恩自厉,送往事居,诚贯幽显。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徇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况衅结阋墙,祸成畏逼,天下耳目,岂伊可诬!
释义:徇,同殉;指为国献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谢晦,字宣明,是南朝宋的开国功臣。景平二年(424),联合徐羡之、傅亮废黜宋少帝,迎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元嘉三年(426)正月,文帝杀掉徐羡之等人以及谢晦的儿子,以谋杀营阳王、庐陵王之罪讨伐谢晦。于是谢晦上书说:“等到营阳王(被废的宋少帝)不守道德,自绝于国家时,朝野岌岌可危,担心发生大的灾难,我们几个人一致的忠诚,为国献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陛下立为皇帝,再造皇室。”以此指责文帝忘恩负义。后来谢晦发兵造反,兵败伏诛。
凤毛麟角
出自《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灵运子凤……凤子超宗。随父凤岭南,元嘉末得还……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
《北史卷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文苑》:是故雅言丽则之奇,绮合绣联之美,眇历岁年,未闻独得。既而陈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畴类,稍革其风。及明皇御曆,文雅大盛,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释义:凤凰的羽毛和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谢超宗是刘宋著名的文人,父亲叫谢凤,祖父是谢灵运。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将他同其祖父相比,认为其文很有几分谢灵运的遗风。
乌衣之游
出自《宋书·列传第十八·谢弘微》: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姪”者也。
释义:指亲友间的文酒赏会。
谢弘微的叔父谢混,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人子侄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衣狐坐熊
出自《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僧达》:上初践祚,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曰:……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释义:穿着狐裘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王僧达是南朝宋廷大臣,为昔年东晋丞相王导之玄孙,太保王弘之子,临川王刘义庆之婿。南朝宋孝武帝刚刚登基,便给了王僧达高位,过了一两年,王僧达就想当宰相,但未能如愿。王僧达因此心生怨艾,请调任徐州当刺史,写了一篇上奏,说:“如果让我得到重重的俸禄,占据光荣的职务,穿着狐皮衣服,坐着熊皮椅子,但无补于朝廷,确实内心不安。”
分心挂腹
出自《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僧达》:孝建三年,除太常,意尤不悦。顷之,上表解职,曰:臣自审庸短,少阙宦情,兼宿抱重疾,年月稍甚……山川险阻,吉凶路塞,悠远之思,谁能勿劳。尝胆濡足,是其公愿,分心挂腹,实亦私苦。
释义:形容十分挂念。
孝建三年(456),王僧达又上书辞职,他说:“我亲人被刘邵所抓,全家被投入监狱,即使想救护他们,但关山万里!遥远的思念,也会徒劳。卧薪尝胆,是为臣的职责,但心里想念亲人,我心中也十分苦楚。”
再造之恩
出自《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僧达》:内虑于己,外访于亲,以为天地之仁,施不期报,再造之恩,不可妄属。故洗拂灰壤,登沐膏露,上处圣泽,下更生辰,合芳离蜕,遐迩改观。但偷荣託幸,忽移此岁,自见妨长,转不可宁,宜其沉放,志事俱尽。
释义:同“恩同再造”;再造,再生;意为重新给予自己性命的大恩德。
这也是王僧达上疏请解除职务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经过内心反复考虑,加上寻访亲戚认为皇上天地般的仁恩,施舍了不要求回报。对我有再生的恩德,不应轻易推辞。
清交素友
出自王僧达《祭颜光禄文》:维宋孝建三年九月癸丑朔,十九日辛未,王君以山羞野酌,敬祭顔君之灵:呜呼哀哉!夫徳以道树,礼以仁清……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释义:素友,真诚的朋友;意指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一隅之地
出自《南史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一》:论曰: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僧达猖狂成性,元长躁竞不止。
释义:形容地方狭小。
王弘,字休元,是南朝宋大臣、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曾孙,中领军王洽之孙,司徒王珣庶长子。刘裕即位,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宋文帝即位后,进位司空,进号车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元嘉九年(432)进位太保,领中书监,同年卒于官,赠太保、中书监,谥号文昭,配食武帝庙庭。史家对南朝王氏颇多赞誉之词,认为东晋能在江左一隅抗衡强国,王家是可靠的后盾。
方骖并路
出自 《宋书·列传第四十五·王景文》:史臣曰:王景文弱年立誉,声芳籍甚,荣贵之来,匪由势至。若泰始之朝,身非外戚,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释义:并驾齐驱。
王彧,字景文,为避宋明帝刘彧
讳,故以字行,是南朝宋臣,东晋太傅王导五世孙,其妹嫁给刘彧。明帝刘彧弑杀前废帝刘子业登基后,任命王景文为左卫将军。据说刘彧病重时担心王景文因外戚权重,自己死后不好掌控,于是派使者送诏书和毒酒去王彧府上,诏书上称:“朕不谓卿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
史学家认为:王景文如果不是以外戚的身份入朝,身为与袁粲群公并驾齐驱名人,那么宋国的倾覆之灾,也许可以避免。
编辑: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