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老门西宋家大院的故事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老门西宋家大院的故事

雷国俊


选自1987年《南京市城区地名图》


上浮桥往南下桥,顺着柳叶街往西不远,街南有一条不十分宽阔的街巷,叫铜坊苑。在铜坊苑1213号处,分成两股叉,一条拐向小府巷,另一条拐向小胶巷。整个街巷的形状,就像是一条倒立的丫字形。在与小府巷接口丁字形的地方,有一处房屋坐北朝南,这就是铜坊苑2729号的宋家大院。每一进堂屋正堂上都摆设有八仙桌、茶几、宝座,中堂挂有条幅、大画卷等艺术品,堂屋的两边寝板上挂着梅、兰、菊、竹的条幅,条几上席还有帽筒、宝瓶及大理石的风景画,相当典雅。



房屋结构布局



2729号是两座并排、互相可通的独立大院,构成一个“邑”字形的大院落。院子都是大七架梁(七架梁指的是房子的开间有七根立柱支撑屋顶的大横梁,有大七架与小七架之分)、木柱、板结构,青砖黛瓦,花梁雕窗,很有气派。29号更是讲究,天花和地板都用龙招漆(指的是由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熬制成的油漆,刷涂在木头上结的皮厚重、不易脱落且色泽好)漆过,富丽堂皇。

27号大门进去以后,“口”字形的是门档堂(南京人称档儿),与29号平行。29号的大门院墙要比27号的门档堂,向南突出一间厢房的长度,直接临街。29号只有一进,进门中间是大堂屋,堂屋东边是一间大卧室,卧室旁又有边厢,厢房的南边是厨房公用间,靠近小府巷;西边主卧室南边亦附带一间厢房。老太爷宋望芝的长房儿宋彦彬、儿媳妇及长孙宋延龄就住在这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拆迁。出了29号大门,左手就是小府巷。虽说27号与29号一墙之隔,就像是个“邑”字形,但好几进房屋的布局又像是“四”字形的构架。每个院子都有花台,可以养花种草,庭院的植被很好。



进了27号大门,打开四扇排开的匹(皮)门(一般打开东边的一扇),方可见到一个没有房顶的长长院子,人们习惯叫作门档(堂儿)。过二门门槛后,就到了二进(实际上是第一进),这一进就像是个反“巴”字形。也有宽大的堂屋,东、西各附有一大间主卧室,分别由老太爷的二儿子宋彦质及老嬢嬢(又称老娘娘,姑姑的意思)与其儿子(张明德)使用。这一进房屋的前面还有一个长条形的院子,与29号的头进西卧室后窗紧紧靠着,边墙有小门可以到书房(两间)及其院落的,后由宋家老八爷使用。

27号的二进堂屋背后又是一个大院子(也可以说成三进),院子后面又是一间大堂屋加东、西结构的主卧室(带套房)布局,还有一条小走廊与书房的后门相通。西边两间分别由宋家老四、五爷使用,东边两间由老七爷使用,还有一道旁门通往小府巷,小门北边有一口水井。这个院子的前面还有一个长条形的院子,构成一个四字形南、北的结构。此院落是属于27号,但是它是27号向西的延伸。

29号一进后面与27号三进之间,还有一大块空地,与29号一进的后门紧紧相通。27号这一块场地的东边又是一处院落,结构是坐东朝西的南北向长条状的一进头(有围墙的院落),两间主卧室、一间堂屋,小院子(紧靠小府巷,打开旁门就是小府巷)由老二爷使用,其对面(在西边的空旷地)是坐西朝东的长条形柴房。

27号的第三进,后面就是一块大空场。20世纪50年代时是宋家老四爷生产自救的养鸡场。



宋家由来


根据宋家第五代传人宋银芳、宋延泰和第六代传人宋庆 等后人回忆,大约是在清末,宋家先人宋友梅带领3个儿子, 从苏州盛泽镇到南京创业,积攒了些钱财后,在铁心桥买下 百亩田地,租与人种,赚了钱后买下铜坊苑27号房屋。后来,兄弟分别立业成家,添人进口,27号大院不够住了,又把紧靠27号到小府巷的一块地皮盖了房屋,围成院子,就是29号大院。


现存的门西老建筑


宋家除老三爷在金沙井另买了一处房产,不 住在铜坊苑外,其他家族成员,老太爷宋望芝、老二爷(名字不详)、老四爷宋吾、老五爷宋燮堂、老七爷宋志清、老八爷宋照生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拆迁前,老老小小,六代几十口人,都聚住在这座大院子里。这种大户院落,在老门西确实是不多见的。

宋家经济来源,除了靠土地收租之外,还在靠近三山街 到内桥的一处地方,与别人合伙,开了一家裕丰祥商号,和 德国人做绸布生意。宋家是裕丰祥的第一大股东,赚了不少钱。



社会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在老门西人眼中,宋家有两位大爷相当出众,那就是五爷宋燮堂、七爷宋志清。他们当时没有工作,但是对社会有副热心肠,自告奋勇地帮助街道、政府做事情。

那时,家家户户小娃儿都多,大人工作以后,小朋友没有人带很是困扰。宋燮堂见此情景,就主动在小胶巷5号,自己付钱,租用吕默清的房屋开设街道幼儿园,并任园长,聘用教会的音乐老师毛老师教音乐,街巷的一位阿姨做保育员。到了春节,他邀请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到幼儿园举办联欢会,过大年,淘淘乐。他还发动街道积极分子与无业人员生产自救,做缝纫针线活计。


来凤小区夜景


1954年区里选举首届人民代表,宋志清被老百姓一致选 举为双塘、柳叶街、铜坊苑、施府桥等片区(现在的来凤小 区)的人民代表,与双塘小学王秀和(女)老师同坐在选举 大会的主席台上。两人以同样多的票数光荣当选,这是老百 姓发自内心的信任!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宋家有好几房的男儿保家卫国, 奔赴战场。宋彦如、宋延祥叔侄二人报名参加志愿军,直到停战后才回国安家。宋延祥回国以后,自学成才,在中医推拿上下功夫,常常为家门口的邻居做推拿,服务乡里。



教书育人


老二爷在19494月南京解放前就在家里开办私塾。20世纪50年代初,老太爷宋望芝的五儿子宋彦柱,到江都县仙女庙当小学老师,后任邗江县中学校长;宋彦质的儿子宋延顺,60年代镇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也在江都县公道中学当老师,后任校长。宋彦彬的长女宋银芳,70年代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到中学当老师;她小弟弟宋延年也是老师。

宋家还有其他当教师,就是名字不详。据宋家后人说,宋家老辈2人,后辈10人,共有12位从事教书育人行业。



和睦相处


宋家人丁兴旺,和睦相处,人才辈出。老太爷宋望芝有两个儿子宋彦彬、宋彦质,其中宋彦彬有4个儿子、2个女儿,宋彦质有2个儿子、1个女儿。老二爷有2个儿子,孙女宋延秀是专家级的领军人物,1962年由南京市一女中高中毕业,考入南京航空学院无线电系,1967年本科毕业,被国家分配到航空工业部西安研究中心搞卫星风云研究,可谓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算起来,宋家大院老老小小有六代几十口人居住,从没有听说过什么乌七八糟的事,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争吵、争财产、闹是非的事。特别是在铜坊苑老屋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因为拆迁补偿闹意见、争多拿少打得不可开交的事情。可见宋家家教严格、尊老爱幼之家风!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24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