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云锦、金陵漆艺,将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进行文化展演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7-05 11:04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云锦、金陵漆艺,将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进行文化展演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又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着中华民族、维系着社会和谐、推动着历史发展。本次将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亮相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项:南京云锦、金陵漆艺,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些非遗文化!



南京云锦


郭俊作品《龙腾万里》


南京云锦是一支绵延千年的金陵文脉,它浓缩了中国织锦的精华,集历代织锦工艺技术之大成,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南京云锦居中国三大名锦(云锦、宋锦、蜀锦)之首,素有“中华一绝”和“世界瑰宝”之美誉。


198311月,王道惠成功复织“孔雀羽、织金妆花、柿蒂过肩龙、直袖、膝襕、四合如意云纹纱龙袍面料(W250)(南京云锦研究所供图)


在中国古代的丝织品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是在继承历代织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因宛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南京丝织业的发展与北方技术工匠的南迁密切相关,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东晋权臣刘裕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附近设置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缎的生产,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了历史舞台。

南京云锦有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为皇室服务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生产的云锦衣袍官服,用料之珍贵、织造之精美登峰造极。


提花木机


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十分独特,它用提花木机织造,织造时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五厘米左右,故有“寸锦寸金”之称。织造材料由真金线、真银线、蚕丝线及各种鸟兽羽毛线等构成。南京云锦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优秀的传世品种。其中“妆花”的织造技艺最为复杂,是明代织锦业中的一个重要创造。南京云锦花纹配色多达五六十种,纹样层次感极强,这种利用“通经断纬”“挖花妆彩”的织造工艺来完成的品种,是一般丝织品所不能企及的。直到现在,现代机器仍然无法替代这种手工工艺。南京云锦一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其生产工艺更是成为中国丝织史上的“活化石”。

20099月,“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陵漆艺


大漆,俗称天然生漆,从漆树上割取得天然汁液,在中国拥有8000年历史。南京使用大漆的历史可追述自春秋战国楚文化时期,成熟于汉唐,兴盛于宋、明,绵延于清而不断发展。金陵漆艺历史悠久,工艺众多,做工细腻,包含雕漆工艺、描金工艺、贴金工艺、螺钿漆工艺、戗金等,其戗金技艺运用大漆和金陵金箔戗刻成器,曾在明洪武年间为明朝宗室所热爱。


汉代漆画龙纹


百里千刀一斤漆,割百里的漆树才会产生一斤生漆,可见生漆原材料的金贵,所以在古代,大漆制品多为王公贵族所有。南京江宁区下坊社区上坊村曾出土一批孙吴时期漆器,如漆钵、漆盘、漆唾盂、漆奁、漆羽觞等,说明在孙吴时大漆制品已经广泛存在于南京人的生活中。

大漆是刚从漆树采割的生漆,为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变为褐色或栗壳色,变干后的漆膜呈黑色,“漆黑”一词道出漆特有的色彩——黑色,代表着严肃、庄重。生漆液加入其他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变朱漆,朱漆色泽纯正,沉稳古朴,经久不变,红色更代表着尊贵,寓意吉祥。



漂漆,也叫漂流漆,大漆工艺当中的一种技法,也称竜纹涂,《集韵·鐘韻》:龍,古作竜,漂漆工艺所做之画与汉代漆器上翩若游龙的龙纹感觉特别相似。漂漆技法试运用大漆色漆调上松节油或橘子油,以其轻质可浮于水上的特质,通过滴、点、弹、甩等方式将不同颜色的色漆轻浮于水面,再用笔在水中轻划,产生肆意流变的纹样,再将需要漂染的器物下水漂出晾干,即可呈现万象更罗的漂漆制品,且没有一件一模一样的作品,这就是漂漆的魅力所在。漂漆团扇是流动的大漆经调配漂染在生宣纸扇上,有种曲水流觞的美感,搭配传统国风的色彩,韵味十足。


拟稿:李琳琳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