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焦竑结缘栖霞山
张智峰
栖霞山千佛崖无量殿的左前方,有一通坐东面西,名为《栖霞寺修造记》的碑,碑文记载了栖霞寺住持在众人的襄助筹划下,对寺院进行了历时七年的大规模修建的经历,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藏经楼、韦驮殿、接引殿、三圣殿、北藏殿、鹿野堂、碧霞元君殿等建筑鳞次栉比,金碧辉煌。此碑被喻为继江总碑后栖霞寺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其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万历十七年(1589)的状元焦竑。
栖霞寺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今南京)人。他曾任官翰林修撰、皇长子讲官。因精于史学和明朝的国家典章,被推荐领衔修国史。
焦竑与栖霞山颇有渊源。他辞官后,就常常住在栖霞山中。对此,他是这样说的:“余自罢归,累憩于斯,寻徵君、散骑之迹,洒然而乐之。”意思是说,罢官归来,经常在山里居住,在山中找寻明徵君和徐铉留下的遗迹时,是非常洒脱和快乐的。
《焦氏澹园集》
焦竑有《焦氏澹园集》,其游历栖霞山时所题写的诗,均收录其中,如《九日登栖霞绝顶同伯年作》《宿白云庵和伯年作》《同友人游摄山》等。其中《同友人游摄山》一诗中提到的“天开岩”“东峰”“六朝松”“石髓”等,都是栖霞山传统景点。如此吟咏栖霞山的一岩一石,一草一木,只有对栖霞山相当熟悉之人,才有可能信手拈来,脱口成诗。
栖霞山远离尘嚣,幽静,没有纷扰,是理想的读书场所,焦竑对此深有感触。《送叶生读书栖霞》一诗,饱含着他对栖霞山的钟爱,也是对后生期望的真情流露。
选自《焦氏澹园集》卷二十一
焦竑居栖霞山期间,留下了数篇栖霞寺的珍贵文献,《栖霞寺五百阿罗汉画记》就是其中之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夏,莆田人吴彬手绘五百阿罗汉像,奉藏栖霞寺。第二年,焦竑应寺僧之邀,撰写了此记,在文中就作画的原因进行了叙述,并对吴彬所绘五百阿罗汉画给予点评。
《栖霞小志》
明代《栖霞小志》是现存有关栖霞山和栖霞寺较早的一部专志。现如今,我们能幸运地见到此书,可以说,焦竑功不可没。因为这部书稿完成后不久,作者盛时泰就去世了,幸好有焦竑进行了刊刻,让此书得以流传。清代甘福重刊《栖霞小志》时,在“序”中讲到了这事:“前明盛时泰著《栖霞小志》一书,同里焦竑所刊者也……竑刊是书,板已亡。阳湖孙观察星衍尝语余曰:此金陵故实也,盍重刊之?”清末缪荃孙再次刊刻《栖霞小志》,他在跋中也提到焦竑:“同时焦弱侯为刊之,本传罕见。”可见,焦状元与栖霞山的缘分,还在延续着。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