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老城南人爱串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4-09-06 11:4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老城南人爱串门

王裔华


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老城南,更是这座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走近老城南,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朝夕相处、简单朴实的居民,在紧密温情的小巷宅院生活里,维系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一)


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那时邻居之间相互串门都是在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度过的,比如临时向邻居借点姜葱油盐,借个起子扳手修理器具,借辆自行车跑趟远路。煤炉熄了借只烧红的煤基把炉子的火头引起来。突然下雨了,帮家里没人的邻居收回晾晒在院子里的衣服。到了端午节前或腌菜的季节,邻居相互串门就更勤了,帮忙包粽子、洗腌菜,不亦乐乎。

下午则是老大妈们串门最佳时间,因为只有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才有个人自由活动的时间。她们串门手中也不闲着,总要摆弄些针线活,或搭手帮着择菜等。



男士们一般在晚间串门的多,如夏天晚饭后丢下饭碗,把嘴一抹,赤个大膊,穿着大裤衩,用装酱菜的玻璃杯泡上一杯浓茶,摇着大芭蕉扇,有的嘴上还叼根烟,晃悠到邻居家院子,谈天说地、东拉西扯。

小朋友串门更没有顾忌,特别是男孩,在家闲不住,喜欢乱窜,不问远近,只要气味相投,无处不串门,尽情放松,乐在其中。孩子晚间出门,家长一般也不过问,任凭鸟飞去,自有归巢时。



(二)


无形之中邻居间的串门成了连接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与感情的纽带。我们隔壁余家人缘关系好,来串门的人比较多。有个在仓门口菜场工作叫程淑珍的老大妈,个子不高,走路很快,经常在下午两点左右到余家与余大妈韶韶。她们韶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十分投机,家长里短,乐此不疲。



串门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不时还交流了才艺。一些女青年喜欢带着毛线针或钩针去串门。和姐妹们说说心里话,还能在一起切磋编织技艺。有的带着用印蓝纸复印出来的图案进行交流,雪白的皮纸上印有龙凤呈祥、花木鸟兽等图样,按图勾织出的各种大小台布往往是女青年结婚时的嫁妆。



(三)


安然之简,静水流深。串串门、说说话是吐露心声、释放情感的窗口。老百姓有一个特点,心里摆不住话,有了高兴的事喜欢告知四邻,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想找人倾诉。有一个爱串门的刘老太,50多岁,腿脚不太好,前后嫁过两次人,没文化,人很好,爱管闲事。她串门总是往院子大门旁一靠,摆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不停地诉说家里老头子的事,从不掩饰,一吐为快。有些邻居就她的话题有意无意地问这问那,逗她开心。无形之中,她成了大家拉家常的开心果,人们背后叫她“拾搭子”。其实,细细想来,这位老太太很不容易,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儿女,依靠所嫁的男人收入,以及街道给予的帮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我总觉得,通过串门寻求知音,倾诉苦衷,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宽慰,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性和情感的释放。




邻居相互串门走动也有所乐。最突出的是打麻将,不分男女老少,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当然人各有所好,自得其乐。距我家不远的一位姓祝的中年人,就喜爱下象棋。夏天他在家穿着一件破汗衫背心,肩上披一条破旧的毛巾,经常招呼来串门的邻居与他对弈。一到傍晚,有棋友就款款而来,摆开棋盘杀将起来,对弈之中,谁也不服输,一边走棋,一边韶叨,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但不伤和气,下次再战,和好如初。



(四)


我们的童年是无忧无虑、充满乐趣的。我与家门口的发小相互串门比较频繁。那时几乎天天相互串门,在一起不是打弹子、漂洋画、玩扑克、下军棋,就是举石杠、斗蟋蟀等。尤其是举石杠,把两块大砖头浇湿了,然后用铁凿子打上两个洞眼,用一只木棍穿好两头,做成土杠铃。到了傍晚去发小家的院子里练习起来,练多了,膀子上的肌肉明显结实了。高兴之余,相互还比比二头肌,看看谁的膀子粗。有时难得身上有几角钱,锻炼后我们一起到仓门口一家元宵店,花9分钱吃碗酒酿元宵。



小学同学串门更是儿时生活中的家常事,放学以后,基本没有回家的概念,同学之间相互约定,不是到张家就是到李家。先是把家庭作业完成,然后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玩耍的内容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玩得最多的是把家里门板卸下来打乒乓球。平时,大家去的最多的,都是互相关系融洽,家里宅院宽敞,长辈又和蔼的同学家,这样不仅活动空间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热情待人,有时还会给我们一颗糖、一块饼干,那种快乐的分享让温馨的感觉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我们这辈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选自《南京史志》2023年第4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