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馄饨里的金陵烟火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4-09-19 11:1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馄饨里的金陵烟火

程瑶


在南京,有一种味道,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这就是馄饨。在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各有特色的馄饨店随处可见,它们是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外地游客探寻南京味道的必尝美食。



馄饨渊源


馄饨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西汉扬雄所著《方言》的记载:“饼谓之饨”,当时的馄饨是夹有内馅,经蒸煮后食用的一种饼。据说因古人认为馄饨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因此称为“浑沌”。后来,名称才逐渐演变为“馄饨”。

说到如今风靡南京的馄饨,不能不提1983年安庆人汪成狮一手缔造的“汪家馄饨”神话。如今,汪家的三个儿子在雨花台、安德门和集庆路各领风骚,蓝底白字大招牌的传说还在续写。



1996年,另一个安庆老汪和他的妻子,在老城南转龙巷的破作坊升腾起袅袅的炊烟。2019年,烟熏火燎油绕的菜单牌子挂在了马道街新店的墙上,接着将安庆柴火馄饨发扬光大。

另外还有新街口金陵杨家馄饨、沿河村馄饨、五所村菜场安庆馄饨、全福星安庆馄饨、红花地安庆馄饨……无论什么招牌,都掩盖不了一碗小馄饨的光芒。




街头馄饨摊


南京街头的馄饨店最初是没有店面的,只是个扁担摊。挑子一般是长竹扁担,扁担的一头是炉火汤锅,煮馄饨的特制锅与火锅所用的鸳鸯锅相似。说是鸳鸯锅其实也是后人赋予的名号,简单说就是普通的锅中间加了层隔断,隔断的一边烧开水,另一边下馄饨。锅下方的炉灶火膛开口很大,方便扔柴火进去,保证人多的时候客人不用久等就能吃上现包现下的馄饨。扁担的另一头是橱柜和搭着的轻巧桌椅,橱柜有层层抽屉组成,有餐具、作料,还有剁好的肉馅和事先包好分好份儿的一些馄饨。商贩挑着担子,边走边沿街叫卖。有食客时便摆好桌椅,向炉子里加柴,往锅中添水,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馄饨就上桌了。这样的柴火馄饨有特别的香气,是那个年代的味觉记忆。


旧时馄饨扁担摊


后来,商贩们为了减轻肩部的负担,将扁担摊改良成了双轮小推车。商贩在闹市区有固定的摊位,食客逛街逛累了便会来上一碗充饥。长年累月,在馄饨摊老板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接地气”的馄饨在巷陌间扎了根。这些馄饨摊,有南京本地人的买卖,也有不少是安庆人置办的。小小的馄饨在南京占据了一片江山,并分成了皮薄包空、肉馅少、小巧更顺滑和皮略厚包实、肉馅多、紧实有咬劲的两大门派,两派交流切磋,共同守护着南京人的美食胃。


推车馄饨摊



一碗馄饨的诞生


馄饨店大多是夫妻店,两人一个包馄饨,一个下馄饨,配合默契,动作熟练。包馄饨绝不简单,大师傅一只手用一根窄窄的竹馅挑挑起装在大盆里鲜香的肉馅,利用肉的黏性粘住馄饨皮,往另一只手的馄饨皮上轻轻一搭一抹,轻轻一带,稍一点拨,手掌旋即握拢一捏,顺手潇洒一甩,小馄饨一个高难度自由转体,稳稳地飘落在一旁涂了薄薄一层面粉的案板上。一只接着一只,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中很快堆成了山。



捏的这一下最要紧,口上既要捏住,又不能封死,力道相当讲究。这样包出来的馄饨会使得煮沸的水通过馅口进入内部形成汤汁,馄饨吸饱了汤汁煮熟了之后很快鼓胀漂浮起来,而汤汁则被牢牢锁在面皮里面不会溢出,像个水嫩的小肉球。



就这样,馄饨在沸水中起伏,呼之欲出。与此同时,手脚麻利的大师傅把一摞碗依次排开,在碗底打入猪油、盐、味精,撒上一撮小虾皮,一勺榨菜末和韭菜花。滚开的骨头汤冲进去,化开了那一堆味蕾的极致。再掀开锅盖,漏勺在锅中这么一搅,肉嘟嘟的馄饨们旋转着落到勺中,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被送进刚刚完成汤料融合的碗里。

馄饨缺不了辣油,每当馄饨上桌,舀上一勺辣油,搅和那么几下,泛着的红光立刻铺满汤面。小馄饨当然是要喝才能体会到妙处的,吸进口的瞬间,鲜辣汤汁刺激的大汗淋漓,面皮与肉朴素食材的口感,最终成就了满满的幸福感。


(选自《南京史志》2021年第四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