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芥子园摘野 随园宴啖鸭——金陵美食大咖漫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5-06-05 11:30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赵望晓


南京地处南北要冲,运河穿城而过,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各种文明在这里交流融合。而饮食文化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精致风雅与市井百姓的烟火酣畅,在历史的褶皱里酿出独一份的“雅俗共赏”——文人提箸可论食单,百姓剥虾亦成诗行。



谈饮食文化,就绕不开金陵城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美食老饕,一位是在金陵城生活了近20年,明末清初的“生活美学大师”李渔;另一位是清乾隆年间进士,自号“随园主人”的袁枚,他们以文人之心、饕客之魂,将饮食传统从市井烟火升华为文化符号,至今仍在金陵的街头巷尾流淌着诗意的余味。



求自然之味


李渔推崇“取之自然,烹之简淡”,强调“自然之味”胜过“矫揉造作”。



对此,他在《闲情偶寄·颐养部·笋》中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意思是说,蔬食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很多人不知蔬菜的美味之所以在肉食之上,是因为鲜。而在蔬菜中李渔首推笋。他说:笋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另外,李渔说:“菜类甚多,其杰出者则数黄芽。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谓之‘安肃菜’,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闲情偶寄·颐养部·菜》)意思是:菜的种类很多,最好的要数黄芽(大白菜)。这种菜主要在京城销售,却是产于安肃(今河北保定),所以称为“安肃菜”。这种白菜大的每株有数斤重,品尝这种菜能让人把肉味都忘掉。



当然,就算买不到这种大白菜,本帮蔬菜在李渔的笔下也有野趣。据说,李渔对南京“七头一脑”(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菊花脑)情有独钟,尤爱以香干拌马兰头的质朴滋味。如他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具体提到马兰头、菊花脑,称其“清而不苦,淡而有韵”,如“春水初涨,清气袭人”。或许,这些野菜的天然滋味,被李渔视为文人生活美学的载体,与市井烟火形成雅俗共赏的饮食境界。



戒耳餐目食


袁枚也爱美食,其在《随园食单》的“序言”部分旁征博引,赋予饮食以较高的文化地位。



在之后“须知单”与“戒单”部分的内容中,强调了很多烹饪的注意事项和尽量避免的十四项戒单内容。其中有戒耳餐目食,对此,袁枚闲谈:“所谓耳餐,就是贪图虚名的称谓吧。贪恋食材的名贵,夸耀待客的诚意,是用来传说的,不是用来吃的。他们这些人不知道,如果豆腐做得出它的本味,远远比燕窝好吃。海鲜如果不够新鲜优良,还不如蔬菜和鲜笋鲜美……。”大概是说,如果只是为了被夸耀和好面子,不如在碗里放上百余颗珍珠,这样价值万金,谁都能看出来。这道菜不是用来吃的,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同时,袁枚还“戒目食”,即戒用眼睛吃饭。他认为,用眼睛吃饭,就是贪多讲排场。当今之人,很羡慕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横竖摆满一大桌子,很多盘碗都叠放起来,这就是目食,而不是用嘴吃的。



除上述总原则外,袁枚还分门别类地交代了各类食材或食物的注意事项与加工方法,内容也非常全面与详细。他谈到的食材或食物有海鲜、江鲜、特牲、杂牲、羽族、水族等几十种。比如,在《随园食单·第十章·杂素菜单》中就写了一道“豆腐”的做法。因他经常参加“吃请”,每吃到一种美味佳肴,都会记录下来后去学做,并冠以东道主的姓名和官职。这道豆腐取名“王太守八宝豆腐”的做法:“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用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因这道菜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宫廷菜,在食单中袁枚引用了原主人孟亭太守的话:“此圣祖师赐徐健庵尚书方也。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费一千两。”

通过李渔、袁枚两人在各自著述中对美食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两人虽同是老饕,但又各有偏好。对此,周作人比较后笑言:“若以《随园食单》来与《饮馔部》的一部分对看,笠翁尤是野老掘笋挑菜,而袁君乃仿佛围裙油腻的厨师矣”。有趣的是,两人都嗜蟹如命,李渔把秋天称为“蟹秋”。他在《闲情偶寄·颐养部·蟹》中说:“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而袁枚则在《随园食单》里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


万国春中菜馆内景(芥子园店)


李渔与袁枚,以文人之笔写尽食事之美,让南京的饮食超越了果腹之需,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他们的遗产,不仅是食谱的传承,更是对生活美学的永恒叩问。在今日金陵城的街头巷尾,一口野菜的鲜、一筷鸭肉的醇,皆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们在随园品一盏豆腐,或于老门东尝一碟马兰头香干时,或许能体会到:食事已成风雅,烟火亦成文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