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斌
“雷堆”的猴王、会“搛菜”的二郎神、满口“孤拐”的孙大圣……当《西游记》中这些活灵活现词语与南京街头巷尾方言的碰撞,似乎验证了清初学者黄太鸿“《西游记》篇中多金陵方言”之说。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金陵缘
为什么《西游记》中会出现南京方言呢?这要从吴承恩和南京的关系说起。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约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嘉靖十年(1531)秋,吴承恩来南京参加乡试。此次科考,吴承恩名落孙山。嘉靖十三年秋,吴承恩再次赴南京参加乡试,又一次败北而归。嘉靖十六年夏天,他依然抱着“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再赴南京参加乡试,仍是名落孙山。之后又连续考了几次,均榜上无名。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嘉靖二十三年(1544),吴承恩被录为岁贡生。明代的“五贡制”是对老秀才乡试落第的安慰,有10年以上的廪膳生资格的秀才,才可以录岁贡,然后再候选低微的官职。岁贡生少数可以立即选官,绝大多数要入太学继续深造。这年,约44岁的吴承恩被分配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此后十几年间,吴承恩一直是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至63岁时出任浙江长兴县丞,他在秦淮河畔度过长达20余年的光阴。
长吟阁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与城市各阶层有了广泛的交往,同时还与文士诗酒唱和,分韵赋诗。由于他的诗词曲清雅流利,为人啧啧称奇,就连南京国子监的司业(管学习的副太学长)朱大韶,也乐意不计师生之别,觞酌交驰,吟诗作赋。
这一时期,吴承恩所交的文友中,有一位以诗闻名的好友,名叫吴子充。其在嘉靖中,为避倭乱来到南京,因喜爱十里秦淮,在东水关造长吟阁居住,并为此阁作诗(据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考证,长吟阁后改为书场,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常在此说书)。吴承恩常到长吟阁饮酒赋诗,曾作《和吴山人长吟阁因赠》,诗云:“吴翁爱闲长不闲,风骚渺矣心追攀。置身百尺有高阁,举目四围皆好山。幽花俯槛水声杂,小雨钩帘云影斑。飞仙指顾共客与,笙鹤时闻天外还。”
20世纪20年代前后夫子庙
可以说,位于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国子监,十里秦淮流域的夫子庙、桃叶渡、长吟阁一带,是吴承恩流连、活动最多的地方。耳濡目染,这一带浓郁的南京方言,为其创作《西游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
明文伯仁《金陵山水册·桃叶渡》
市井语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藏着的六朝古都市井言语,至今仍有许多在南京街头巷尾流传。试摘录几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
【搛】第六回“二郎见了……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搛。”搛,南京方言,称用细长的东西夹物体为“搛”,如“搛菜”。
【孤拐】第十五回,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孤拐,南京方言里指脚踝骨。
【把家】第十九回,行者笑道:“……据他说,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把家做活……”把家,即顾家,为家庭创造财富,当家理财。南京方言也作“巴家”。南京老一辈人口头至今常有“大丫头巴家,二丫头不巴家”之说。
【滴答】第二十回,八戒道:“老儿滴答什么……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滴答,意为啰唆、不爽快。也作“嘀嗒”。口语也作搭讪、交往、舌答解(贬义)。南京方言中常有你跟他滴答、舌答什么。
【出恭】第二十五回,八戒道:“上头倒不打紧,只是下面还留孔儿。我们好出恭。”出恭,是南京方言中对大解即大便的一种雅称。
【雷堆】第三十回,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雷堆,在南京方言中形容笨重、不利索、窝囊等。
【就筋】第三十八回,行者道:“老孙不要。你可把他都捻就了筋,单摆在那四十里路上两旁……”就筋,即痉挛,俗语也作抽筋,南京方言中说“就筋”。
【趁心】第三十八回,(那呆子)道:“这猴子捉弄我……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趁心,在南京方言中表示满足的意思。
世德堂本《西游记》插图
【刺闹】第五十二回,(行者变成蛇蚤,又咬老魔一口)那怪睡不着,又翻过身来道:“刺闹杀我也!”在南京方言中,指身体受汗水、碎屑及小虫叮咬等刺激而产生的那种不适感,谓之刺闹。
【谩话】第五十九回,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辨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谩话,管情借得。”谩话,在南京方言中泛指不着边际、不靠谱、不三不四的风凉话。
【贡脓】第七十三回:“行者慌了手脚,只在那金光影里乱转,向前不能举步,退后不能动脚,却硬似在桶里转的一般……常时刀砍斧剁,莫能伤损,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久以后定要贡脓。纵然好了,也是个破伤风。”贡脓,在南京方言中泛指伤口化脓。“贡”疑为“拱”的谐音字。
明代书林杨闽斋刊本《西游记》
【泼泼撒撒】第八十一回,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踹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八戒惊道:“像老猪吃东西泼泼撒撒的,也不知害多少年代病是!” 泼泼撒撒,在南京方言中也作泼撒,常指吃东西口泼,不挑剔。
【复三】八十六回:“今日哭一日,明日哭一日,后日复了三,好道回去。”复三,是南京殡葬礼俗中的一个方言词汇。指人死下葬,当日只堆土高出地面,第三天家人再去烧纸,添土成坟,表示埋葬过程结束,叫作“复三”,也作“复山”。
【羊儿疯】第七十二回,土地婆儿道:“老儿,你转怎的?好道是羊儿疯发了!”羊儿疯,是南京方言中对癫痫病的一种俗称。也比喻人为取巧而装模作样。
今天,当我们翻开《西游记》,那些跳脱的金陵方言不仅是吴承恩对科举失意的自嘲,更是一部明代南京的“语言化石”,这或许正是文学最动人的地方。
(选自《南京史志》2013年第二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