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万中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中心,地处鼓楼、玄武、秦淮三区交汇处,其核心商圈东至洪武路、南抵淮海路、西达王府大街、北接长江路,面积仅约0.4平方公里,却以惊人的商业密度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

20世纪30年代,作为南京首个综合性商场的中央商场建成,标志着新街口从传统向现代商业模式的转型;50年代,工人文化宫成为市民文化中心;80年代,金陵饭店以当时“中国第一高楼”重塑天际线和知名度。进入新世纪,被誉为亚洲最大地铁换乘点的新街口站贯通四面八方。在繁华的商业背后,是历史底蕴与现代繁华的融合。今天,让我们走进南京这片从建成一直火爆至今的百年CBD,看一看这片区域的街头巷尾。
——编者按
“手眼通天”的正洪街
正洪街,位居“中华第一商圈”南京市中心新街口的核心,地处两大资深商业巨头新百、中央商场之间。须知这条老街,东接洪武路,西搭中山南路,见识过至少两位商业“帝王”级商场的起承转合,如今已有90多年街龄。

新街口旧影(20世纪90年代)
早年的正洪街,与南京众多老街巷没有两样,道路曲折,十分狭窄,房屋破旧参差不齐,老旧平房中间夹杂些许西式小洋房,居住者多为普通市民和单门独户杂货店、烟酒店等。其中最重要机构,算是离巷子西头不远,西式结构的“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驻宁办事处”。巷子内还有一长段抹着黑漆的竹篱笆围墙,里面是工人文化宫露天灯光球场。
历经多年风雨洗礼,今日正洪街及周边早已大有不同。破旧的屋宇不见踪影,如今这里“身价过亿”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南京书城、新百商场、中央商场、商贸广场、天丰大厦、东宇大厦等。每逢节假日,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人纷至沓来。
几度更名的中山南路
正洪街的西头是中山南路。作为古都南京的中轴线,中山南路与中央路、中山路一道,纵贯城市南北。中山南路于1930年辟建,始称中正路,此后曾改称过维新路、复兴路,抗战胜利后复名中正路。1949年改称中山南路,后一度改称人民南路,1973年起又复称中山南路。

中山南路旧影(民国时期)
1930年时,这条马路只有新街口广场至淮海路路段。作为当时的新兴繁华区,这片地段曾汇集了诸多“中”字头:中央商场、中央娱乐场、中央大舞台(中华剧场)以及大华大戏院等。而淮海路至白下路段,当时仅筑成了20米宽快车道,两旁空地尽数为木材商乱搭乱建所蚕食,直至1949年后才拓宽兴建。20世纪50年代时,马路上车辆稀少,道路仍保留着马车运营,两旁多为破旧低矮建筑,也不算密集。即使如此,中山南路仍然一直是南京最繁华的地区。
到1993年,路段拆迁延长至集庆路,此后又继续向南拓宽并延伸。随时间推移,这条古老的街道愈加年轻靓丽,亦更现代化了。
星霜荏苒的洪武路
正洪街东头的洪武路,北起中山东路,南至白下路内桥。这一条道,本是几条老街拼凑而成,自南向北依次为卢妃巷、虹桥、老王府、土街口。其中卢妃巷因明世宗第九嫔卢氏曾居住此处得名;虹桥之名则来自南唐宫城北濠的那座小虹桥;老王府顾名思义;而洪武路和中山东路之交叉口处便是旧称的土街口了。

1936年南京地图局部
1930年,这些街巷被合并,并定名洪武路。1986年,周围辟四环路,淮海路至中山东路洪武路段,拓宽后成为四环路一部分。1992年,再拓宽淮海路至白下路段,原本狭窄的洪武路,至此彻底宽敞起来。
拓宽前的洪武路,道路狭窄、老旧,多为低矮秦砖汉瓦式平房,车水马龙,拥挤不堪。记得路中段有组三层楼宇的现代建筑,那是江苏省煤炭厅所在地,鹤立鸡群十分亮眼。接近中山东路一段,路左一片建筑群也较现代,那是南京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堪称南京“工人之家”。
新街口作为南京商圈核心,是来宁观光、购物游人瞩目的地方,也是古都南京叫得响的老地名。从历史悠久的正洪街,到故事纷呈的洪武路,新街口的每一条街都是一块难得金字招牌。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