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跟着方志游南京|明外郭之仙鹤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5-06-18 12:09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王昭群


中国古代都城的结构形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都城由一个“城”,逐渐发展为“城”与“郭”连接的两重城垣结构。而明初都城南京则开创了从里到外四重城垣的结构形式,即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如今,我们所说的“南京城墙”是其中的京城,宫城、皇城和外郭大多已成为遗址或遗迹了。


明京城、外郭示意图


今天我们从姚坊门遗址公园出发,沿仙尧路往东南方向步行约4公里,在仙林大道北侧的燕西线上,有两座相距不到500米的公园——龟山公园和仙鹤门公园,这一片地区便位于明外郭仙鹤门一带。



仙鹤门因附近有汉代所建的仙鹤观而得名。据载,仙鹤观位于玄武大道与仙隐北路交叉口东南侧的仙鹤山上,为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道观,旧时内有十多间殿堂,供奉着太上老君。遗憾的是,仙鹤观毁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大火,由此地名尚在,观已不存。


1940年南京市市区图局部


直至今日去附近看,仙鹤山虽不高(约百米),但位置绝佳,山上仙鹤观虽不存,但山顶上新建有一座二层八角飞檐凉亭。登临仙鹤亭二层,视野极为开阔,四面皆可极目望远,东栖霞、南灵山、西紫金和聚宝山,北长江,均可尽收眼底。


眺望仙鹤亭


也正因如此,古时仙鹤山成了南京城东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据传,朱元璋当年攻打南京(时名集庆)时,曾率部驻守在仙鹤观中一年有余。夺取天下建成外郭城垣后,又在此山上建有千户所,屯兵千人,与仙鹤门互为掎角之势,以拱卫外郭城与仙鹤城门。

据推测,仙鹤门城门大概位于燕西线与如今的文枢西路的交汇处,主要依据:

——仙鹤门民国时仍有砖砌城墙和城门存在,虽今已不存,但附近城垣因作为绕城公路的地基,基本保存完好;

——仙鹤门外坡下原有自然村名“门坡”,如今,虽已被拆迁,但在地图上还可以查到位于文枢西路边的“门坡”地名;

——对比旧地图标识、燕西线走势和周围地形地貌,今文枢西路和燕西线交汇处的西北侧(现仙鹤茗苑小区),为附近地势最高处。


仙鹤茗苑小区东南角地势


从仙鹤门旧址沿燕西线往东南约两公里处,外郭西侧的城内有一座白龙山,南京市博物馆曾于1997年在此发掘了一座南朝大墓,并推断其为南朝梁宗室萧宏墓。虽然由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这座大墓已经湮没,但白龙山北面约一公里处的南京审计大学校园东南角,即学则路与灵山北路交叉口上,建有一座具南朝风格的萧宏墓石刻公园。



公园颇具规格,景色宜人。在一汪潭水之中,建有品字型布局的三座方亭,所存墓前石刻有3种6件,包括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神道柱二、碑一和龟趺二,东西对列,均置于亭内,并罩有玻璃加以保护。亭子之间建有栈桥,亭子和栈桥均线条简洁,形态方正,显得古朴,颇具南朝风韵。尤其是石兽辟邪雕琢得精致细腻,生动传神。虽经千年,但仍能感受到它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豪迈。



夕阳熔金,为仙鹤门公园的苍翠草木镀上一层暖色。如今,600多年前的城门早已不存,但仙鹤门作为地名仍在沿用,如仙鹤门公园、地铁二号线仙鹤门站。或许,这个古老的名字隐喻着它从军事隘口到繁华城市的重生,当《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将外郭纳入立法保护,绿化带沿古墙基绵延生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保护,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3年第四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