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志说南京|石塘村与《石塘村志》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江宁区志办  发布时间:2025-07-02 10:55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江宁区志办 潘益波



《石塘村志》


翻开江苏省名村志《石塘村志》,仿佛踏入了一幅江南水墨长卷,那青山叠翠、竹海翻涌、粉墙黛瓦的古村风貌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这座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的千年古村,以“石塘”之名见证着南京古往今来的历史烟云,又以“中国最美乡村”的盛誉焕发着新时代的生机。读罢村志,我的心绪久久难平,既为石塘的山水人文所倾倒,亦为其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坚守与创新而感怀。


石塘竹海


石塘之美,首先在其自然造化。三万亩竹海如同碧波荡漾,山间溪流蜿蜒如练。雨后云雾缭绕时,清风竹影与空濛水色相映成趣,难怪游人称赞其为“江南小九寨”。村志中记载,石塘村三面环山,梅溪河穿村而过,木栈道依水而建,行走其间,弥望着的远山近树,倒映在水中。春日的石塘更是绚烂多彩,山坡上的杜鹃、樱草、鸢尾次第绽放,新生的红枫与古旧的青砖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紫藤绿柳花香,曲桥春水农乡”的田园诗画。


石塘村


石塘村的魅力远不止于山水,村志中详述的千年文脉才是其灵魂所在。南宋时期王氏族人迁居于此,开枝散叶,留下宗祠、古井、狮背伞等遗迹,每一处都刻画着家族兴衰与乡土记忆。村中王氏宗祠的庄重、星塘满的传说、蚕豆花田的清香,无不诉说着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厚重。石塘村民世代守护着“一诺千金”的为人之道,明清时期村中匠人精研竹编技艺,以“货真价实”四字立口碑,传至今日农家乐店主以“横溪米酒赛琼浆”的匠心传承,让千年米酒飘香四方。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让石塘在新时代商业浪潮中始终保持着“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乡土本色。石塘村面对现代化进程并未回避古村落的困境,而是展现出智慧与远见,选择了一条“活化保护”之路。石塘村以“金花村”建设为契机,修复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打造乡村互联网人家等新领域新业态;村民则在保留古法酿酒、竹编工艺的同时,以农家乐、生态旅游反哺村落经济。



尤为可贵的是,石塘村的规划与建设并未将古村落封存为博物馆,而是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比如互联网会议中心与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落地建设,让千年村落实现了与科学教育对话;木栈道、荷塘茅亭的景观设计,延续着“曲水流觞”的古典意趣,满足了现代人之于古趣的审美需求。这种“以古为新”的实践,恰如村志中所说:“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

掩卷沉思,《石塘村志》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中国乡村振兴的微观史诗。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并非是推倒重来的焕然一新,而是根植于文化认同的生生不息。石塘人懂得古井的水依然清甜,是因为有人每日打水;竹海的绿意葱茂,是因为有手艺人以竹为生;诚信的故事代代相传,是因为每个村民都以“一等人”自勉。这种优良传统,在石塘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后,依然能让人们听见溪边捣衣的声响、孩童嬉闹的身影、嗅见米酒坊中穿越千年的醇香。



《石塘村志》以细腻的笔触与透彻的记述,将一座江南古村的千年脉络娓娓道来。它不仅是山水田园的诗意注脚,更是一部关于文明传承的启示录。石塘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的魂魄不在于恢弘的建筑与喧嚣的盛名,而在于人与土地之间绵延不断的羁绊。这种羁绊,是竹海手艺人指尖间的竹篾翻飞,是祠堂前老者讲述的旧时风物,是孩童奔跑时脚下青石板的温热,更是代代村民对清白立身的朴素坚守。



这座村庄以“活着的传统”对抗时光的侵蚀,用“流动的江河”之姿在保护与发展间寻得平衡,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珍贵的样本。石塘的山水人文已不再仅是纸上的风景,而是化作一面明镜,映照出城市化浪潮中我们对“根”的追寻与叩问——或许真正的故乡,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乡村里巷间,那文化血脉的生生不息。

《石塘村志》正是写给我们的一封乡愁家书,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美丽乡村,不在远方,而是在对传统报以深情的凝视和唱响传承与创新之歌的家园之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