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开通,汽笛初鸣,南京的第一座火车站——下关站应运而生。其后数十年间,津浦铁路、江南(宁芜)铁路等相继贯通,京市铁路穿行闹市,大大小小十余座车站星罗棋布于金陵四方。
其中以“南京”为名的火车站,更是成为了观察这座城市历史变迁最生动的“窗口”。它们和时间一同见证了这些年南京社会景象的变迁,记录了民情风貌的变化和城市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市街略图(黄色部分为京市铁路)
今日南京站的原址,早先为和平门站,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只有货车作业,只在为数不多的年份有客车停靠。和平门旧称神策门,也叫得胜门,可能因为名字取得吉利,历史上就是军队出入的通道。
1949年以前,军车在此停靠频繁。
1949年2月的南京火车站
民国时期,军政界人士往返于南京与上海之间,总喜欢选择停靠在和平门站的专列。大概因为这里地较偏僻,不易张扬,相对安全,连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也经常出入该站。和平门站因此成为政要人员的专用车站。当时,这个火车站常年停有两辆豪华专列,代号为M-1号和M-2号,车上设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中西餐厨房,用具考究,装饰华丽,极尽豪奢。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兵役制。从此以后,新兵入伍、老兵复员大多通过铁路运送。而每到征兵时,铁路上便有大量军车通行,南京的火车站也不例外。
1968年10月,在和平门站站址和附近小红山地段上扩建而成的南京火车站,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时开通运营。
1968年建站时的南京站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南京站
如今的南京站,静立在玄武湖畔。它早已不是当年偏居一隅的小站。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它已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每天南来北往的列车在这里启程、交汇,川流不息的人潮涌动不息,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憩、游客观景的热门“打卡点”。
从四等小站的寂静月台,到政要专列的隐秘停靠点,再到今日连通八方的新枢纽,南京站正是南京交通脉搏日益强劲的缩影。如今,它静立在玄武湖畔,继续聆听着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0年第二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