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盛麟
在雨花台畔、中华门南,1936年诞生的中华门站(现南京南站),作为江南铁路(今宁芜线)的起点,以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在近代铁路史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身影。
江南铁路公司是一家集资开办的民营企业,铁路的建设讲求“低费用、高效率”的原则,连多买一根旗杆也需逐级申报。当年线路畅通,中华门车站还未落成,为了及时回收资金,就在附近搭了个芦席棚售票上客。可见其讲究经济效益之一斑。
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门车站
江南铁路为了开辟客源,想方设法方便民众。当时,世界各国铁路都禁止旅客带货上车,该路却独辟蹊径,允许四等乘客带货一挑;为有运货需求的民众免费提供麻袋;车上设有保险箱,义务代管钱款。这些措施使旅客感到既方便又安全,吸引了沿线农民和小商贩乘坐。
江南铁路还有一个独特的举措:鉴于该路经过的江南农村盛产大米,便在沿途各站设公告牌,书写各地米价,便于百姓了解米市行情。
当时,中华门站每天在大门口公告栏上报道芜湖及皖南一带的米价,消息比报纸更早、更准确。因此,老南京的市民们便养成了常到中华门站看米市行情的习惯。一般百姓只是了解各地米价而已,却也有商人从中捕捉到商机,认为这些信息有利于南北货物的贩运。江南铁路也因此增加了客源。
夜色中的中华门车站
2011年6月,囊括了部分中华门车站功能的南京南站,正式建成运营。如今的南京南站,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设15座站台、28条股道,分京沪场(1-10站台)、宁杭宁蓉场(11-22站台)、宁安场(23-28站台)三大站场,衔接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宁杭城际等多条高等级铁路。站房融入斗拱、窗花、木纹肌理等传统元素,既呼应南京的古都底蕴,又以现代钢结构呈现恢宏气势。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0年第二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