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盛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的终点——南京西站在下关一带的龙江路上落成。
1968年,南京西站正式定名。在此之前,它一直被老南京人称为“下关站”。
作为南京曾经最主要的客运站之一,它不仅是旅客往来南京的枢纽,更是中国近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民国时期的下关火车站
下关站丰厚的历史积淀,映照出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
该站建成之际,定名为沪宁铁路南京车站,为一等站,由二层主站房和18间平房组成。当时要去市内,站前广场只有毛驴可供代步。
1930年改造前的南京西站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底,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乘车从上海到达南京。当时,他就是在位于下关地区的南京西站接受百姓们的欢呼,景况热烈动人。只可惜当时天色已晚,车站的照明设施又不太足,便没有给后人留下影像。
1947年改造后的南京西站
1927年,为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国民革命军北伐。南京下关站员工策动了当时军阀孙传芳的部队,在此截留了十几车皮军用物资,支援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军阀的行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局相对稳定,开始十年建设。
1930年重建站房,车站的中部为三层建筑,平屋顶上另建圆亭,中部是椭圆形大厅,采用花岗石、柳枝木等高档材料,极为豪华。其外观规模及客货运能力在京沪(沪宁)线乃至全国都属上乘。
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由上海乘车来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时有敌特分子在下关火车站袭击了“请愿团”,制造了血腥的“下关惨案”。
抗战胜利后,下关站历经战乱业已残破,当局遂于1947年根据著名建筑学专家杨廷宝教授的设计兴工扩建。“U”字形大楼围住原有站房,正面三层,南北两翼二层。南楼上下是票房、电报房、银行及旅行社;北楼有嘉宾室、邮件转运室。西侧为高达50英尺拱形候车大厅。南北大楼有屋顶花园,1948年4月开办的国际饭店分部“丰泽楼”,华灯璀璨,富丽堂皇,其规格在当时全国亦属罕见。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可就在前一天,国民政府撤离南京时炸毁了车站,使得火车站失去了接发车的能力。站屋被炸,整个站房仅存一个方形钢筋混凝土的躯壳。人民政府坚持修复了站房,将中央部分重新建成宽敞的候车大厅(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比炸毁之前更加实用。铁路职工们修复了第一台机车,命名为“上海友谊号”,于5月下旬开赴上海。
2012年3月24日,南京西站正式停止客运业务,结束了104年的运输使命。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0年第二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