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志说南京|秦淮河岸的河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5-09-11 11:3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薛冰


南唐建金陵城时,秦淮河两岸居民已相当密集。而城墙的建造,使得城市空间有了明确的限制,所以到北宋时期,因枯水空出的河岸,很快被居民占据利用。

《宋史·河渠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乾道五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之水流入府城,别为两派,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其为青溪,自天津桥出栅寨门,亦入于江。缘栅寨门地近为有力者所得,遂筑断青溪水口,创为花圃,每水流暴至,则泛溢浸荡,城内居民,尤被其苦。若访古而求,使青溪直达大江,则建康永无水患矣。’既而汪澈奏,于西园依异时河道开浚,使水通栅寨门入,从之。”


《宋史·志第五十·河渠七·昇州水》


南宋乾道五年(1169),距北宋灭亡才43年。天津桥即今内桥,栅寨门即今涵洞口,张孝祥所说的青溪,今称秦淮中支,其内桥以东段旧属青溪。这个“有力者”敢于筑断栅寨门出水口,也证明了其时秦淮中支水流量相当小,想其花圃中亦留有水道,平时足以泄水,所以逢春夏多雨,“水流暴至”才会泛滥成灾。也可能到乾道年间,因气候逐渐转暖,降水量较前增加,所以水患就突出了。“从之”,是说皇帝同意了这个办法,于是仍按原来的水道,打通了栅寨门的出水口,才解决了水患问题。


镇淮桥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

其一,南宋初年,江中白鹭洲尚能中分二水,长江东岸仍在今外秦淮河一线,所以秦淮河和秦淮中支都是直接流入长江的。明万历间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中论及此事,也说:“宋时今水西、旱西二门外,似未有土地如今日广远,石城下即临江”。

其二,由原“运渎东源”西延至涵洞口的秦淮中支,凸显为横贯东西的重要水道,并且被视为秦淮河的支流,说明当时青溪和运渎水系也已经大部湮没。宋人认为这是南唐建城的影响,实则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当是北宋时期因气候极寒而导致的枯水。

此前张孝祥还向皇帝提出过一个建议,说秦淮河水从上水门入城,下水门出城,所以若要防止秦淮河水泛滥,则“今一半淤塞为水田,水流不通,若不惜数亩之田,疏导之以复古迹,则其利尤倍。”

张孝祥认为秦淮河发生水患的原因,一是南宋初年,为加强防御,将上水门和下水门砌窄;二就是“居民填筑河岸,添造屋宇”;三是秦淮河水入上水门之前,有一支分流为东面和南面的城濠,至城西南角入江,现“一半淤塞为水田”,肯定也是在水位较低时被居民围河造田了。他打算拆除河岸建房,毁田还河,恢复旧时的水道。

但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张孝祥前一任——隆兴二年(1164)时的建康知府汪澈提出的治水办法。


《宋史·志第五十·河渠七·昇州水》


汪澈认为,“水门窄、居民侵筑”都不是水患的根本原因,他的意见是水门不动,民房不拆,只需清除河道淤积,保证水流通畅,就可以解决问题。张孝祥对处理水患,显然不及汪澈,所以宋孝宗两次都接受了汪澈的建议。

居民在空出的河岸上建房,一方面要解决斜坡上的地基平整问题,一方面也要防备河中水位再次升高遭淹,所以多在河岸坡地上垒砌地基,以与岸边地面取平;也有人在坡地上树立木桩为支柱,在其上建房,有类于湘西的吊脚楼。这就形成了南京秦淮“河房”的两种主要建筑形式。这两种河房,都有下达河面的阶梯,以便取水用水。这也就导致了秦淮人家面街背河,形成了与苏州人家的面河而居不同的,另一种“枕河人家”。


秦淮河房


因为功能需要而产生的河房、河厅,遂成了秦淮河沿岸建筑的特色形式。河房前面街后临水,上下通达,便于与河上的航船互动,正是秦淮画舫繁华的重要因素。更有沿河人家,得寸进尺,再向水面上修建凭水河厅、水亭、露台,桩基插入河中,导致河岸的进一步淤窄。如此循环,秦淮河终于失去了当年的壮阔气势,只余下六朝金粉的缠绵。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7年第一期、第二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