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事: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旗帜。我认为要实施举旗铸魂工程,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重点的一点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通过前期二个阶段的读书班学习,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以及对这一思想所蕴含的道路含义、制度含义、文化含义、价值追求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将深入系统的学习下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解决问题、创造性推进工作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转化为民情怀、责任担当、能力水平,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4月13日,在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议上,韩立明书记强调,要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贯穿始终,切实做到“五突出五坚定”,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认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到南京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中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份荣光,为建设南京新篇章提供有力文化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问题。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在文化发展问题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自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方志领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方志事业建设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抓好地方志系统队伍建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面统筹,把地方志事业放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大格局中来定位和谋划。《南京市“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5的10项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明确要编纂出版一批延续文化脉络、不负时代、传之久远的志、鉴、史精品佳作,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一批历史文化精品,不断提升地方志资源研究利用水平和方志文化传播能力,强化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地方志质量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地方志人才队伍。全面建立方志编纂体系、方志理论研究体系、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方志文化传播体系、方志人才队伍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我们要在这个目标和定位中,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为文化强市提供方志支持。
三是推进文化传承。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脉所在,建设文化强市,如果失去了文化的传承,就会出现城市记忆的裂痕和断层。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开辟未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才能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结合这次主题教育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地方志视角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第一是方志视角下的红色文化的赓续与传承。研究地方史,不能不研究党史。地方党史资源则是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将党史宣传教育与地方志的宣传教育相结合,则更有利于红色文化的赓续与传承。近年来,我办开展跟着方志学党史,发掘方志中丰富的党史人物、事件和红色地名资源,用方志语言讲好南京党史故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地方志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出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为红色文化更好的赓续与传承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二是地方志视角下的南京郑和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郑和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研究逐渐兴起,南京作为郑 和府邸所在地,又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其文化传承最为丰富,这些遗迹散落在南京各地,呈点状分布,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南京郑和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进行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办也编纂出版了《“一带一路”丛书郑和系列》。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文献郑和”到“文化郑和”进行分析研究,为擦亮“郑和文化”这张历史名片,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三是地方志视角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京元素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东南亚地区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特别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交流,中国由此走向了世界,世界由此认识了中国。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出发地、返航地、保障地,也是东南亚各国朝拜郑和的“祖庭”。因此,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中,南京元素极其丰富,南京也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我们可以就南京市如何参与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并与沿线国家发展贸易关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四是主动参与服务。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即设立于此;南京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除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及众多文学作品外,地方志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为南京文化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今天,方志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就必须以服务促作为,以服务挑大梁。所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的地方志工作要结合实际,树立超前思考意识、盘活资源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强市建设中去,牢牢把握服务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硬道理,树立开放服务的观念,强化开门服务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临时作为为职能作为。以传承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努力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增强南京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强市贡献方志力量。
第一支部:韦荣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