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里,一位共产党员结束了他36岁的生命。这位烈士的名字叫做恽代英。他是杂志《中国青年》的主编,是周恩来口中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是茅盾笔下身穿灰布长衫的Y君。今天,让我们通过三件物品,走近他清正廉洁的一生。
一件长衫
第一件物品是一件长衫。
常州恽代英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件褪色的灰布长衫。这是恽代英除了军装之外,最常穿的一件衣服,从1918年一直陪伴着他到1931年。在他留给后人为数不多的照片里,他不是身着军装,就是一身长衫。
学生刘仁静回忆道:“先生四季只此一衫,冬日絮棉,夏日抽絮,师生戏称为恽布衫。”
茅盾曾在《记Y君》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恽代英的形象,他写道:“曾经有人说过一句笑话,灰布大衫就是Y君的商标。五四时代在武昌听过Y君第一次演讲的青年们,后来在上海大学的讲坛上又看到Y君时,首先感到亲切的,便是这件灰布大衫。这一件朴素的衣服已经成为他整个人格的一部分,这从不变换的服装又象征了他对革命事业始终如一的坚贞和苦干。”
2009年,来自台北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在上海参与举办专题展览,陈列出一份1924年3月的薪资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能够说明恽代英收入的原始凭证。这位被誉为“党内甘地”“现代墨子”的共产党人,为何身居高位,却甘于过清贫的生活?对此,恽代英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不怕穷,不怕苦。我们要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革命理想,为了实现它而斗争,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们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精神上却十分富有。”
一本日记
第二件物品是一本日记。
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利当前,未有不欲羡者;害当前,未有不震慑者。每遇利害,此心多少总有些计较。”写下这段话的那一天,他拒绝了校方提供的额外津贴,把装银圆的红封套原样退回。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还有一次为了替学生垫付医药费,他当掉了新婚被褥。他写道:“典当私物竟生不舍,当更矫情以砺志!”所谓“矫情”,是他独创的修炼法——越是心向往之,越要反向而行。
在他青年时期连续写了4年的日记里,这样的自我交锋出现了无数次。
这份毫不掩饰人性弱点的坦率,让今天的我们更真切感受到信仰的重量——廉洁并非天生的超然物外,而是与欲望反复较量后的坚守。正如1925年他在日记中所写:“与私心缠斗终生,方为真革命者。”
一份诗稿
第三件物品是一份诗稿。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30年5月,恽代英化名“王作霖”被捕于上海,写下这首《狱中诗》。
曾与恽代英同在黄埔共事的蒋介石,深知他的才华,也知道他在共产党中的影响力,特派亲信王震南到狱中劝降。王震南对恽代英说:“只要你为国民党办事,一定许你高官厚禄。”生死抉择之间,恽代英毫不含糊,他在狱中说道:“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孟子有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人生的三种崇高境界,皆凝聚在了恽代英身上。
1950年,恽代英牺牲19周年之际,周恩来饱含深情地题词:“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一件长衫、一本日记、一篇诗稿,象征着恽代英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坚守初心的生命追求。和恽代英一样,许多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他们甘愿苦行,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是为了改造中国社会,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见证着觉醒的年代,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傲然挺起宁折不弯的脊梁;在风华正茂时投身革命,在最好的年华失去生命……
英雄虽已远去,忠魂仍存天地。今天,我们回望“雨花英烈”的廉洁故事,是为了铭记这一段历史,更是为了找到新时代方志青年的坐标。我们肩负着“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使命,更要学习那份清廉的品格、无畏的精神,感受炙热的力量,汲取前行的勇气。
拟稿:许吉云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