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花台的红色记忆里,一张年轻的面孔映入眼帘。照片里的姑娘衣着朴素,清澈而坚定的眼神穿越百年时光,与每一位瞻仰者静静对话。她叫郭纲琳,牺牲时年仅27岁,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关于信仰与廉洁的壮歌。
试想现在面前有两个选择——一边是锦衣玉食的安逸坦途,一边是荆棘满布的革命道路,我们会如何抉择?
1931年的郭纲琳,用行动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
第一部分:走出富贵牢笼的“郭四小姐”
1910年,郭纲琳出生在句容郭家,家境优渥,人称郭四小姐。优渥的家境赋予她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未曾让她沉溺于浮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报纸上流离失所的同胞照片刺痛了她的心。她站在雕花木窗前,望着街头慌乱的人群,内心翻涌着救国的热望。这位本可继续过着精致生活的闺秀,毅然做出了改变命运的选择。
郭纲琳(二排右一)幼年时与堂兄妹的合影
兄长拉住她的衣袖,苦苦相劝:“纲琳,咱们家大业大,何必去冒险?”她却目光如炬:“国将不国,家何以存?”
郭纲琳(左)着男装与其二嫂的合影
1931年底,郭纲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她主动请缨,冒险前往艰苦的美亚织绸厂工作。白天,她在闷热嘈杂的车间与工人们并肩奋战;夜晚,工友们酣睡时,她躲在被子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研读先进理论。
生活中,她将自己的好几件衣服送给工友姐妹。看着她们穿上旗袍绽放的笑容,她比自己穿上新衣服还要开心。到了夏天,她仅靠两件粗布衣衫换洗。平日里,几个烧饼就是她的一餐,而省下的伙食费,要么接济厂里贫困的工友,要么用来购置纸张、墨油,印制抗日救亡的传单。
这是郭纲琳的人生抉择——挣脱物质的枷锁,追求精神的自由。
第二部分:监狱里的“特殊党费”
1934年,郭纲琳不幸被捕。由于斗争坚决,她被当作重点惩处对象。郭家心急如焚,倾尽全力营救。最后,敌人抛出诱饵:“郭小姐,只要签署悔过书,承诺放弃政治主张,马上就能回家。”
“回家?我的同志们都在这儿,这里就是我的家!”郭纲琳的大哥郭纲伦写信给她,劝她千万不要错过这一离开险境的机会。然而,郭纲琳回信说,“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生命中”“伦兄!请你原谅我不能屈伏在一个无罪而加上有罪的名义下来遵从你。”
郭纲琳给大哥郭纲伦的回信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她将身上仅剩的两枚铜钱磨成心形,分别刻上“健”“美”“永是勇士”的字样。她渴望自己拥有健美的身体,做一个永远和敌人战斗的巾帼勇士。
郭纲琳在狱中磨制的铜心、铜鸡心,上面刻有“健”“美”“永是勇士”字样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狱中面临日复一日、难以下咽的烂菜霉谷,她仍把家人偷偷送来的罐头全部分给病弱的难友,自己啃着发霉的窝头说:“他们比我更需要营养。”
这是郭纲琳的“特殊党费”——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珍贵的革命精神。
第三部分:雨花台上的信仰绝唱
1937年7月,南京的盛夏闷热如笼,27岁的郭纲琳被押往雨花台刑场。铁链束缚着她的身躯,却锁不住眼中炽热的光芒。敌人妄图用死亡震慑,她却昂首挺胸,一路高唱《国际歌》,激昂的歌声穿透刑场的死寂,振聋发聩。
临刑前,她字字铿锵:“我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凭了真理,凭了对人民的忠贞,凭了党给我的教育,我将你们费了不少狗气力想出来的一切阴谋诡计打得粉碎,可见我是胜利了……”
这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嘲讽,更是对信仰最炽热的告白。
结语: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
从拒绝锦衣玉食投身革命,到狱中坚守原则分食救难,再到直面死亡的凛然无畏,她以整个生命践行着廉洁的真谛——不是简单的不贪财物,而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是在诱惑与生死面前,永不弯曲的精神脊梁。郭纲琳烈士用鲜血染红了雨花台的土地,却让廉洁的丰碑在天地间巍然屹立。
廉洁,是富贵面前不改其志的清醒;
廉洁,是酷刑之下不折其骨的坚韧;
廉洁,是生死关头不负信仰的纯粹。
新时代的我们,当以英烈为镜,擦拭信仰之灯,永葆廉洁初心,让雨花英烈的红色基因,在地方志事业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拟稿:李林洁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