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馆藏举要

《钟山书院志》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5-06-03 11:1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钟山书院志》是全国同类书院志中全面记述书院创建事宜的重要志书之一,具独特文献性质。其志书内容虽然仅聚焦钟山书院初创三年事宜,却完整地呈现了从规划到制度落地的全过程,为同类志书罕见。

从清朝严控民间书院到兴办官办书院的历史进程中,钟山书院的开办可以视为一个转折点。清雍正元年(1723),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皇帝御批后,由各府县共同出资兴建了钟山书院。其准备之细、筹创之精、立制之良、招生之严、膳供之全,为当时各地书院之首。钟山书院历经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七朝,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宁中学堂,二十九年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宣统三年(1911)停办。中间除太平天国(18531864)时有过短期停学外,办学时间长达176年。

《钟山书院志》于清雍正三年(1725),在两江总督查弼纳的授意和允准下,由当时在书院肄业的江西建昌府学廪生汤椿年纂辑、江南苏州府长洲县学附生金增编校,当年告成刊印。该志全书共16卷,主要记载了从清雍正元年至雍正三年书院的创建缘由、创建过程、制度规定、膳宿保障等内容。

卷首为两江总督查弼纳《序》、协同创建钟山书院者的爵秩姓氏及本志凡例。

卷一,《匾额》。收录雍正手书“敦崇实学”匾额,两江总督查弼纳所撰颂文,以及书院大堂楹联。内容突显朝廷倡导书院摒弃虚浮、躬行实践的务实学风,彰显书院地位与治学宗旨。


雍正手书“敦崇实学”匾额


卷二,《图象》。《钟山书院基址总图》展现了钟山书院在江宁省域中山环水绕、钟灵毓秀的地理环境。《钟山书院总图》《东、西读书屋图》展现了书院宽敞的环境和鳞次栉比的结构,展示了清代官学书院的空间规划与人文意境。

卷三,《形势》。概述书院地理位置,以及四至情况。

卷四,《创建》。记载钟山书院兴建的缘由和建设落成的经过,详述了书院各式建筑的位置、尺寸及用途。

卷五,《飏言》。辑录钟山书院创建之初,两江总督查弼纳所上奏章4份,内容包括乏请设立书院、恳请御提匾额等,保留了书院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史料。

卷六,《文告》。收录创建书院的檄文、告示,包括《飭议建立书院檄》《开馆日期告示》《书院长久规模告示》等涉及生员名额、膏火标准、考课制度等,展现了书院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卷七,《延师》。记载书院师资制度,掌教须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不限籍贯官阶。设东、西副掌教各一,主要选调两江各府州县在职教谕担任,分管两侧号房生徒。

卷八,《养士》。介绍修学诸生住宿房间、膳食待遇、日用器物,以及学优诸生的赏格和奖惩制度等,体现清代书院“教养相济”的育才模式。

卷九,《经籍》。记录院藏典籍,有《名臣奏议》《朱子大全》《小学》《性理四书》等,共31种,每书注明卷数、版本及存放位置,体现书院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

卷十,《教条》。记载书院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肄业生徒道德训练和经史学习进行规范。

卷十一,《讲义》。选录掌教宋衡讲义两篇,即《孝弟讲义》和《忠恕讲义》。两篇皆结合经典阐释日用伦常,体现书院教学注重道德教化。

卷十二至卷十五,《艺文》。内容包括启、记、颂、赋、诗、词等文体,共收录各类诗文280余首(篇),除督宪、掌教、副掌教外,大部分为时贤文士和书院肄业诸生所作,是研究钟山书院的重要资料。

卷十六,《肄业诸生姓氏》。记载生徒姓名、籍贯及学业情况,反映书院生源构成。

《钟山书院志》突破了传统同类志书按时间或主题分类习惯,采用专项条目分类的形式,展示了书院特有的编纂视角。该志书作为一部记述了钟山书院运作与制度规定的专志,为书院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参考:《南京名志导读专志篇》)


拟稿: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