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 南京露天电影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1-17 11:4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 | 南京露天电影

朱永昌


大华电影院


20世纪50年代,文化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电视、收音机也都没有普及。南京仅有几家电影院,例如新街口的大华电影院、胜利电影院、延安电影院,各区也基本上只有一家电影院,例如下关区宝善街的下关电影院、建邺区莫愁路的建邺电影院。笔者小时候住下关区张家圩118号,靠近下关电影院,但也没去看过几次电影。那时一场电影的票价,前排要2角钱,后排要25分钱。当时的月工资普遍30多块钱,临时工一般一天才8角钱,最低生活费标准每月一个人也只有6块钱。笔者在宝善街小学读书时,每年寒暑假期间,电影院才开设儿童专场,每场5分钱,由学校统一订票。在电影院看电影实在是相当奢侈的事!

笔者最早看的一场电影,是在下关江边老江口。老江口附近圩堤上有一道围墙,围墙里就是轮渡所(运火车过江的),铁路员工观看露天电影,电影名称是《马路天使》黑白片。我爬到围墙上“偷偷”看,免费又特别开心!


莫愁湖抱月楼


1956年我们在汉中门新码头,听说莫愁湖放电影,于是早早就吃过晚饭,从二道埂子(现在的莫愁湖东路)到牌坊街,抄近路步行到莫愁湖,记得当时莫愁湖门票是5分钱一张。放露天电影的地点是靠近湖边的一片草坪空地(现在的抱月楼位置),放映的是《智取华山》。大家都在草坪上面朝湖面的方向席地而坐,也有人带来小板凳,还有人站着。由于人很多,正面挤不上位置的,也有人从影幕布后面看“反电影”,但总觉得是怪怪的。莫愁湖放映过的电影有《聂耳》《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三毛流浪记》《柳堡的故事》《刘三姐》《奇袭》《鸡毛信》《梁山伯与祝英台》《林家铺子》《林海雪原》等。

为看电影闹着玩戏弄人的也有。当时信息靠人口相传的多,告诉某某“今天晚上莫愁湖放电影”,电影名字叫“战斗英雄跑白路”,因为“小杆子”们都想看电影有的就信以为真,晚上真的跑到莫愁湖了,才发现上当受骗,什么电影也没有。回来就问:“你骗人!没有电影呀!”然后他就回答辩解说:“我不是说的是‘战斗英雄跑白路’吗,你跑的是‘白路’(空跑了一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旧时煤矿工人劳动场景


为丰富矿工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矿工们的劳动热情,矿区(如南京钟山煤矿、南京湖山煤矿、南京石膏矿等)也经常举办“电影进矿区”活动,将电影院搬进矿区广场,为矿工们送上精彩的“文化大餐”。据湖山煤矿老矿工们回忆:“当时煤矿实行军事化管理,湖山煤矿为团部,各矿区设为营,一共五个营,营与营之间距离较远。由于当时的矿工有一部分家是南京城区的,交通没有现在便利,基本上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住在矿区宿舍,文化生活匮乏,矿工们工作在地下2000米斜井坑道里,条件非常艰苦,矿工们走出矿井下班,除了眼睛外满脸全身都是黑乎乎的。……每次放的电影,团部通过广播喇叭通知,每次都会在不同的营部轮流放映,营地与营地比较远,除了工作比较累了的一部分人外,很多人就会跑到放映的营地观看。当时电影放映比较多,有《小兵张嘎》《卖花姑娘》《红色娘子军》《地道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附近的很多农民朋友也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了”,每次都能享受免费“文化大餐”。对了,每次放映电影前都会先放一段《新闻简报》,及时报道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形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作用。


露天电影


当时放电影需要拷贝胶片,一场完整的电影需要几盘胶片,价格比较昂贵。电影发行的拷贝数量有限,往往是三四家放映点使用一套拷贝。不同时间、地点需轮流放映,电影公司调度人员,需要精准合理调度安排,当时催生出一个新职业——“跑片员”,也称为这个电影“马路骑士”,其实就是拷贝的搬运工。开始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后来条件逐步改善,改为轻骑、摩托车(人们称为“放屁虫”)。他们把拷贝胶片的铁盒子,用厚实的帆布袋装好,挎包放在车子两边驮着骑行。大型工矿企业也有用吉普车接送的。由于是重体力活,时间要求严格,一次跑片好几十斤重,所以承担这项工作都是身体好的男子汉。当时的“跑片员”劳动强度,不亚于现在的“外卖小哥”。即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年轻人想得到这份工作也是不容易的。我们家门口有位“跑片员”,天天下班骑着“济南牌轻骑”,一个字很“摆”,四个字就是“摆的一米”(南京话)。“跑片员”如果不能准时赶到,放映机就会打出“拷贝未到,稍等片刻”字样。荧幕上会继续播放新闻简报,避免冷场。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