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 王阳明诗咏金陵名胜
罗志
阳明先生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创始人。
明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阳明以二甲第七名进士及第,观政工部,次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正德元年(1506),因为上书论救言官戴铣等人,王阳明触怒了大权在握的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途中多次逃过刘瑾追杀。历此磨难,王阳明动心忍性,终于大悟儒学格致之理,确立了自己的心学大旨。正德五年,刘瑾事败被杀后,王阳明得到事实上的平反,由庐陵知县升至南京刑部主事,任官南京刑部。其后数年,王阳明不断升迁,于正德六年调吏部任主事,赴北京任职,升为吏部员外郎;正德七年升吏部郎中,不久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再次回到南京;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直到正德十一年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才又一次离开南京。
王阳明在南京为官数年,其时正值他年富力强,在学术上也精益求精的时期。公务之暇,他除了收徒讲学,还喜欢在南京登山临水,游园揽胜,留下颇多诗篇。
▲清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烟岚”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六朝以来的金陵名胜。王阳明多次游赏牛首山,留下不少诗篇,其中如《游牛首山》云:
春寻指天阙,烟霞眇何许。双峰久相违,千岩来旧主。
浮云刺中天,飞阁凌风雨。探秀涧阿入,萝阴息筐筥。
灭迹避尘缨,清朝入深沮。风磴仰扪历,淙壑屡窥俯。
梯云跻石阁,下榻得吾所。释子上方候,鸣钟出延伫。
颓景耀回盼,层飙翼轻举。暧暧林芳暮,泠泠石泉语。
清宵耿无寐,峰月升烟宇。会晤得良朋,可以寄心腑。
▲清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之“鸡笼云树”
王阳明也多次与友人、弟子登鸡鸣寺,凭栏远眺。如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游鸡鸣寺,登凭虚阁,作《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
山阁新春负一登,酒边孤兴晚堪乘。
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
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
峰头见说连阊阖,几欲排云尚未曾。
▲清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之“狮岭雄观”
狮子山位于金陵西北隅,俯瞰大江,明太祖欲在狮子山上建阅江楼,欲修未成。王阳明也曾在狮子山登高凭吊。其《狮子山》诗云:
残暑须还一雨清,高峰极目快新晴。
海门潮落江声急,吴苑秋深树脚明。
烽火正防胡骑入,羽书愁见朔云横。
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茎?
耐人寻味的还有他的《登阅江楼》诗,追古述今,强调光守卫长江这道有形的天堑,还不如南朝“新亭对泣”的王导,不如用道德教化来保障国家稳定: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王阳明在南京的这段时间,既是心学学问的积累,也在做着磨砺事功的酝酿;是宦海人生的转折,也充盈着为国为民的担当。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与同僚在龙江饯别。
▲清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之“龙江夜雨”
龙江,即秦淮河入长江的河汊一带,是金陵西北进出往来的咽喉要道。王阳明在龙江赋有《和大司马白严乔公诸人送别五首》,抒发了自己“孤航渺渺去钟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积极心态。《和大司马白严乔公诸人送别五首》其五诗云:
孤航渺渺去钟山,双阙回首杳霭间。
吴苑夕阳临水别,江天风雨共秋还。
离怀远地书频寄,后会何时鬓渐斑。
今夜梦魂汀渚隔,惟余梁月照容颜。
编辑: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