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龙行龘龘”与南京的渊源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2-05 11:1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龙行龘龘”与南京的渊源


龙年来了,一个从前少有被人使用的奇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是字典里的“生僻”与“异体”,也将出现于2024龙年春晚的主题中。

2024的开年新晋“网红”——“龘”。



龘,《康熙字典》注释为:“《玉篇》,音沓(dá),龙行龘龘也。”这个由三个“龍”字组成的异体字,算是个生僻字。龘龘,据说是指龙飞起的意思。

“龙行龘龘”一词,出自我国最早的楷书字典——《玉篇》,其龍部第三百八十一凡八字曰:“龘。音沓。龍行也。”



《玉篇》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成于当时在大梁国都建康(今南京)为官的一位年轻人之手。

他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


顾野王像


顾野王本名顾体伦,字希冯,出于对自己的偶像——西汉名家冯野王的推崇,他给自己改取了个一样的名字。当然,小顾公子后来不负所望,也和他的偶像一样,在南朝的文学、地理与史学等方面,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野王是个天才。虽说在南北朝时期,出名的天才比比皆是,小顾公子也算得上是惊才绝艳的一流人物。他七岁熟五经大略,九岁就能写文作赋,《南史》里说他少时“尝制日赋”,应该是写得很不错,当时的领军朱异对他的文赋“见而奇之”。

当时南来北往的人们社会生活相对繁复,衣冠南渡,北朝改换,使得当时的用字混乱,文字变异趋势复杂。

南梁武帝萧衍一直有意编撰字书,整理文字。



梁大同九年(543),年轻的顾野王在都城建康(即今南京)任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撰成了我国首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也是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玉篇》。

那一年,小顾公子不过弱冠之龄,俊才天生,名声斐然,颇受梁武帝的赏识。

彼时,距南梁侯景之乱,还有五年。

公元548年,南梁将领侯景于寿阳叛乱。

次年,侯景攻梁都建康。

当时顾野王正在老家为去世的父亲丁忧,听闻此事,立刻招募乡党,随义军去往当时南梁的都城支援。

顾野王体素清羸,身长六尺有余,又因正在父丧期间听闻此事,殆不胜哀。据说当时他在梁都建康手持杖戈,身被铠甲,陈君臣之义,逆顺之理,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大受鼓舞。

顾野王所撰文章,除了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三十卷,另有《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时,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又有文集二十卷,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虽然现在的《玉篇》全文多已散佚,但据唐时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所载,唐代时《玉篇》仍录有16917字,比东汉时期的《说文》多了千余字,大都是自魏晋以来出现的新字。不仅收字有所增加,编排与体例亦有改进,有别于《说文》偏重讲字,《玉篇》则重释词。



或许正是因为《玉篇》尽可能多地收录了当时不同的词义,“总会众篇,校雠群篇”,如今我们才能得见如“龙行龘龘”这样奇妙的字词。


拟稿: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