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 “绕城公路”燕西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2-20 11:59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 | “绕城公路”燕西线

罗志

出了中山门往东骑行,穿过孝陵卫的坡峦和马群附近的桥隧,往麒麟铺一拐,便会逐渐进入一道长长的高岗。从仙鹤门往南一直到高桥门,这道被绿荫和花丛铺满的小道总有和煦的阳光从两排行道树之间穿过,这便是燕西线。

燕西线全长33公里,起于城北燕子矶,终于西善桥,是近现代南京城最早的绕城公路,也曾经是南京市区划范围内最长的道路。而从燕子矶以南的观音门,至西善桥东面的夹岗门,这段约30公里的燕西线道路,路基即是利用原明外郭城垣的土城基修筑而成。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南京作为天子驻跸的京城,从内而外有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城,共四重城垣。应天府(南京)最外侧的外郭全程约60公里,西北靠近长江,将幕府山等江防高地和城东、城南的丘陵高岗、重要关隘悉数框入城内。这不但扩大了应天这座都城的军事防御范围,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应天夹在长江和钟山之间的天然军事劣势。



后来永乐靖难,天子北徙,应天府就成了南京城。景山晚风,八旗渡江,南京又成了江宁。此后数百年,这60公里的外郭城垣,几乎荡然无存。

明代外郭城是土筑的,只有麒麟门等城门用条石和城砖包筑。风雨如晦数百载,外郭城也只剩下数十公里的土筑基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为了联系南京城外围,兼顾交通和战略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在外郭城址上修筑起了燕西线公路。

燕西线北端的燕子矶,在明清时期是长江的重要渡口,有“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美称,是长江的“三大名矶”之首。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都曾经过燕子矶。乾隆皇帝还曾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更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清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之“燕矶夕照”


燕西线南端的西善桥则是南京城西南的交通要道,位于宁芜公路线上,跨越外秦淮河。南京城南有东、西两善桥,东善桥在城正南约30里,西善桥在城西南约20里。其西南约12里为板桥镇,东北距雨花台约18里。1933年此地曾设西善桥镇,属江宁县,现为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


选自蔡震绘著《画说西善》


燕西线作为南京重要的绕城公路,围绕大半个南京郊区修筑,在当时来说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完整的燕西线曾经跨越栖霞、玄武、秦淮、江宁、雨花台五区,连接了燕子矶、尧化门、仙林、麒麟、高桥门、东山、南站、铁心桥、西善桥等片区,为现在的绕城高速公路的走向做了参考。

当然,由于南京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日渐狭窄拥挤的燕西线已经不适应城市规划和发展,逐渐成为城东一条鲜为人知的乡村小路。目前燕西线被分割为龙西路、双麟路、燕尧路等道路,只有在栖霞区尧化门往东南方向,依次经过仙鹤门、麒麟门和沧波门,包括继续往江宁区高桥门方向的一段,还在沿用民国时燕西线的路名。

燕西线沿线周围不可移动文物数量颇多,其本身作为明外郭城,就是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它的沿线上,还分布着燕子矶风景名胜区、六朝初宁陵石刻、元金陵驿遗址、明周金墓石刻、徐绍祯墓、尤列墓等古代遗址,保存着铁心桥、麒麟铺、南湾营等老地名。

上承明外郭城垣,下启今日南京绕城高速公路,百年燕西线,如今或许正散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编辑: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