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后主与江宁诗痴
王庆顺
诗痴面觐词天子
南唐时,京城江宁府(今南京)有座古清凉寺。有一年中秋节,在皓月当空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从寺内传出一阵阵惊心动魄的钟声。雄浑而又激越的钟声不但惊醒了古寺众僧,也惊醒了沉睡的江宁城。全城百姓不知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纷纷上街打听。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全城陷入一片混乱!
当禁军统领皇甫晖将擅自撞钟、扰乱社会治安的悟觉和尚押解到南唐国主李煜(李后主)御前时,李煜才知悟觉和尚是因诗而癫狂并致一时失态而夜半撞钟。在李煜的盘诘下,悟觉说,去年中秋节,他夜里起来去佛堂为长明灯添灯油,见皓月当空,状若银盘,不由诗兴大发,伫立徐徐清风之中,仰望明月,如痴如醉地吟道:“此夜一轮满。”不料,他吟出这句后,竟一时文思枯竭,再也想不出下句。当夜他对此耿耿于怀,闷闷不乐。今年中秋节,他又于深夜去佛堂添灯油。遥望一轮明月时,突然想起旧岁吟诗一事,瞬间灵感闪现,“此夜一轮满”便有了下句,脱口吟出:“清光何处无?”时隔一年,他终于吟出这亦诗亦联的佳句,不由得欣喜若狂,竟一路狂奔到寺庙钟亭,大力撞击起大铜钟……
南唐国主李煜本是个“千古词帝”,他听完诗僧悟觉原原本本地述说了事情经过后,怒气顿消。他在龙案前踱了几步,对悟觉说:“孤以为,‘此夜一轮满’,不如改成‘今夜玉轮满’,而清光何处无’也不如改成‘泻辉何处无’为好。”悟觉见天子不但未治他扰民乱国之罪,还与他谈诗论词,可见是完全视其为诗友,于是受宠若惊,思绪紊乱,哪里还能品出诗文的高下?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这一夜,兴致勃勃而又诲人不倦的李煜与求知若渴而又学而不厌的悟觉相谈甚久,不觉东方既白。后来,悟觉成了南唐皇宫的贵客,李煜还戏称悟觉是“诗痴”。再后来,悟觉又还俗恢复俗名陈金秋,在李煜驾前为臣。
后主李煜与诗痴悟觉的交往在京城文人圈子里被津津乐道,亦被传为词坛佳话;而南唐的士大夫们却对此很不以为然,私下里嘲讽李煜,说李煜不知国事和私事,孰轻孰重。更令南唐朝廷大臣们不解的是,李煜的诗词造诣独步天下,他身边亦臣亦诗友的如韩熙载、冯延巳等人均为举世一流的诗词大家,此类风流人物惺惺相惜完全可以理解,而悟觉和尚充其量只是个“诗词发烧友”,诗作的水平也很“业余”,为何词帝李煜要召他为近臣呢?原来,悟觉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虑事有其独特之处,这个长处深得李煜赏识,故而“量材录用”。悟觉的虑事缜密在李煜由庙堂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后充分显现出来,可惜李煜没能采纳悟觉所进良言,否则也不会惨死异乡,孤魂葬在洛阳北邙山中了。
僧臣欲点违命侯
北宋开宝七年(974)九月,宋兵南下猛攻江宁。翌年十一月城破。后主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今河南开封),辱封:。作为宋兵俘虏的李煜近臣陈金秋亦“伴驾”到汴京。李煜一行被押解到汴京后,在极度痛苦郁闷中,用血泪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千古名曲。当李煜将这些写好的词曲给悟觉看时,悟觉脸都吓青了,他力劝李煜将这些词曲收藏好,不要外泄,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而李煜却不以为然,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词曲流传于大宋朝野。
有一天,宋太宗在后宫见到许多宫女和嫔妃在窃窃私语,脸上均流露出崇敬之情,细问之下,才知她们在互相传诵、欣赏李煜新填的词曲。太宗得知详情后,龙颜大怒,心想,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在宫女和嫔妃的心目中的地位竟然不如一个亡国之君,岂有此理。尤其是李煜在词曲中怀念故国,似有复国之心,更令太宗恼怒!在太宗的心火如火山爆发前夕之时,李煜毫无察觉,而悟觉却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目睹此情此景,悟觉有感而发,赋诗呈李煜,诗中有名句曰:“若为诗人欺李杜,误为天子逊幽王……”李煜不以为忤,反而更引陈金秋为患难知己。见李煜已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不知身处险境,悟觉更是悲恸。后来,李煜被宋太宗用牵机毒害死。宋太宗为了安抚江南民心,声称李煜是因病而死,还假惺惺地追封李煜为吴王,赠太师。特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请原南唐旧臣徐铉为李煜书写墓志铭。之后,遭遇“天劫”的陈金秋侥幸得返江宁。他大悟大彻,再次出家到古清凉寺为僧,法名仍为:悟觉。
至于文中“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诗句出处还有诸多版本,试举两例。其一:南唐佚名僧《月》诗曰: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其二:明佚名《中秋玩月》诗曰: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为何“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这两句诗会有多位作者且多为佚名(无名氏)?是冥冥之中的雷同?是抄袭抑或是借用?这两句诗的原创作者究竟是谁?笔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尚不得而知,亦难下定论。笔者撰文暂将这两句诗的“署名权”给予悟觉和尚(陈金秋),以便抛砖引玉。文中故事来源于明末清初刻本《应天杂记》的相关记载,也算是言之有据吧。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