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除三害之后,周处去哪了?
近日,电影《周处除三害》大爆的同时,也将西晋名士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再一次带入了大众的视野。

周处像
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今宜兴)人。其人才兼文武,从东吴到西晋,一直颇得朝廷重用,曾历任东吴东观令、无难都督、太常卿,西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后右迁御史中丞,为官清正,不畏权贵。
在《晋书》与《世说新语》中,都载有这个少年纨绔的周家子弟是如何“除三害”的:

《晋书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传》

《世说新语 自新第十五》
两篇记叙的内容颇为相似,大体都是说,周处这个人少年顽劣,横行乡里,被人和“山中白额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并称“三害”。后来有朝一日,幡然悔悟,“慨然有改励之志”,于是就打算去除掉猛虎和蛟龙。因为除蛟龙时和蛟龙在水下搏斗的时间太久,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他和蛟龙一块死了。
当时人们听闻了这样的喜讯,都愉快地庆祝起来。这一幕恰好被杀完蛟龙回来的周处遇见,令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所行之恶,更坚定了他的悔改之意。

《周处改过》图 诸辛耕绘
那么,除“三害”之后,周处去哪儿了呢?
他来南京了。
这个乡野闻名的纨绔子弟终于在而立之年决定改过自新,好好读书,诚心向学,后来果成大器,在东吴建业(今南京)入仕为官。
而他在南京的读书之地,便是如今秦淮老虎头43-8号的“周处读书台”。

周处读书台
在人才辈出的三国两晋时期,如果文人不懂军事,武将不善文辞,是不能被称作名士的。周处虽少年时“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后来也主掌军事,但其人既为当时名士,又在南京留有“读书台”这样文墨飘香之地,在这一点上当然也不例外。
除了著有《默语》30篇并撰写过后已散佚的《吴书》外,他还著有一部《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早期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之一。

《阳羡风土记》
西晋元康六年(296),周处被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封孝侯。

《景定建康志 卷之二十二 台观》
据《景定建康志》所载,周处虽然战死,但他留在南京的这处“浪子回头”的读书宝地——周处台,却一直遗存了下来。到南宋时,因周处字子隐,这座“周处台”又被叫作子隐台,于“城东南有故基,在鹿苑寺后”。
宋嘉祐三年(1058),当时的知府梅挚为此台基“撰记勒石,修缮享堂”。自此后,宋元明清及至现今,这座仿佛蕴含着无尽文墨之气与时人“望子成龙”期待的高台便常得修缮,也时有文人墨客前去凭吊古人。

周处读书台遗址
拟稿: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