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 纪念文博大家曾昭燏
赵子云
今年是著名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逝世六十周年。
1950年10月,曾昭燏先生(中)在南唐二陵发掘工地测绘
曾昭燏出身名门,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在南京度过了她的大学时光,历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文管会副主任等职。在南京曾主持著名的“南唐二陵”和“湖熟文化”的考古发掘,为了文博事业,她竭尽全力,终身未嫁。
名门仕女
曾昭燏(1909~1964),湖南湘乡人,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其父亲是举人,母亲通达诗书,琴棋书画都有造诣。她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曾昭燏二哥曾昭抡是著名的教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五弟曾昭杰是闻名当世的书法家、篆刻家;二妹曾昭懿是名动中外的妇科医师林巧稚的高足,晚年曾任鼓楼医院主治医师。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照,中座为曾昭燏母亲,后排左四为曾昭燏
曾昭燏出生不久,家道开始中落,但在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中的她,却有着一种与同龄女孩不一样的气质。1923年,她进了堂姐曾宝荪主办的长沙艺芳中学读书,堂姐曾在英国伦敦大学读书,是位自强自立的新女性,为了教育事业而始终独身一人,这影响了曾昭燏一生。20岁时,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古文学家、书法家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养。1933年毕业后,她到金陵大学附中执教。
曾昭燏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上的妇女谋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时期。她那时意识到,妇女要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要不依附于男子。当时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妇女中流传一种看法:婚姻是女子的坟墓,会葬送一生。曾昭燏也认为不少女子结婚后整天忙于家务,埋没了她们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她决心不结婚。
学风严谨
1935年,曾昭燏怀着对考古学的极大兴致和求知欲,随二哥曾昭抡去英国留学,在英国,她除了刻苦学习钻研外,假期就到各地去参观博物馆,广开眼界,增进知识,她的毕业论文得到英国学者的重视和赞扬,获得了考古学硕士学位,并聘她留校助教。后又参加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院藏品整理和展览设计等实际工作。
抗战爆发后,曾昭燏毅然回国,即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从此献身于祖国的博物馆和考古事业。1948年底,国民政府中的一些人策划将中央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装运台湾,她和郑振铎、徐森玉等文化名人起而反对:“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后来,许多亲友劝她一同迁往台湾,但在侄儿曾宪洛(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她拒绝了亲友们的劝说,留在大陆。
1951年发掘南唐二陵,工作人员在现场合影
1950年,她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简称南博)副院长,1955年又升任院长,她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考古事业。1950年,在主持对南唐二陵发掘时,她和全体工作人员同住在荒野的祖堂山下幽栖寺内,过着艰苦的野外考古生活。她常常手握拐棍,跋涉在泥泞的工地,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整理出土的文物,发掘工作结束后,一部大型专著《南唐二陵》在她亲自主持和参与下正式出版了,赢得国内外史学界高度评价,成为研究我国五代史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此书与《试论湖熟文化》(曾昭燏与尹焕章合撰)至今仍是南博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对于南博,曾昭燏可以说是倾注了心血,她的“家”就在南博,员工们常常在深夜看到她还在灯下孜孜不倦埋头工作。南博40万件藏品,大部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的,其中,曾昭燏功不可没,在她的领导下,南博成为国内重要博物馆,即使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影响。
关爱同志,廉洁自律
曾昭燏自己虽然没结婚,却很关心一些青年同志的婚姻,设法为他(她)们调动工作,有的给予帮助,使其找到伴侣,让他(她)们更好地投身于工作。她对事业,对同志的无私爱心和奉献精神,永远是人们的楷模。
1954年,她从山东博物馆请来一位高手潘师傅,为南博修文物,完工返乡时,潘师傅所带的盘缠已用得差不多了,最后乘慢车还饿了一天才回到济南,曾昭燏知道后很不过意,特地寄上自己私款20元表示歉意。三年困难时期,她把照顾自己的肉票、高级餐券送给那些子女多的员工,她历来所有的稿费不是用在博物院人来人往的公务招待中,就是为多子女员工的孩子缴学费,每逢节日,她还常拿出自己部分工资慰问一些困难员工。她自己生活却十分节俭,吃的是粗茶淡饭,所穿的衣服都是以前一些旧的,给亲朋寄信,用的都是反过来的旧信封,私事从不用公家纸张。但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她带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
曾昭燏虽为院领导,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但她平等待人,没有官架子,她住在南博,院里专门配备了一名工人照料她的生活,她坚决不要,每天和大家一样在食堂排队进餐,和大家一道做早操和工间操;凡是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晚会、郊游、看电影等,她都尽可能参加。
1955 年,曾昭燏(左三)在锁金村考古工地检查南京大学实习生考古
她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院规:凡是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文物,永远不玩古董。南博有关同志至今奉行不渝,遇有亲朋请求帮助鉴定古玩或邀请共同收集,都被他(她)们婉言谢绝,曾昭燏立下的这一规定如今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文博工作人员的守则之一。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的南博,就由她身体力行,给大家做出了榜样:她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同治瓷茶具、民族工艺的藤编桌椅捐给了国家。
与胡小石的师生之谊
曾昭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专家,她擅长诗词、书法,而这些方面和她考古事业取得的成就都和她的恩师胡小石先生的教诲和栽培分不开的。
早在她就读中央大学时,即多次聆听胡先生的讲课。上下五千年的书法艺术、历史考古,在胡先生娓娓而谈之间,绚丽多彩,呈现在她的面前,使她大开眼界。她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写道:“余自1931年秋始识师,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淹博,论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尝登门请益,师手写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皆命余誊录一遍,余略知古文字声韵之学,皆师之教也……师所居在城北将军巷……亦于此教余书法,初学即命写钟鼎文,不令习法贴,恐开头便落圆熟陈套也。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蒙童……”胡宅的藏书楼更是曾昭燏经常刻苦攻读的处所,往往迷到“竟日不下”地步。在胡小石先生教诲培养下,曾昭燏无论是在为人还是学问上皆受益匪浅,为其今后从事考古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曾昭燏陪同胡小石鉴定书画
“文如其人”,她的诗词含意深邃,辞藻美丽,例如其和胡小石《点绛唇》的半阕:“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胡小石先生阅后,禁不住拍案叫绝,成为当时文坛佳话。
曾昭燏的散文也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她回忆与老师揽胜之趣:“攀牛首,登栖霞,探石头城之故迹,揽莫愁湖之胜景。尝于夏日荷花开时,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载一叶扁舟,破迷茫之晨雾……”读罢令人心旷神怡!她的书法风格浑朴、秀整,于雄浑中透出娟秀之气,有着强烈的金石气息,体现了她深厚的笔触功力。
曾昭燏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在古典文史、金石甲骨、考古与书画鉴定方面,仍常常求教于胡小石先生,为方便起见,她特聘请老师为南博顾问。在她带队发掘二陵时期,年迈花甲的胡小石常常越陌度阡,登山陟岭,往返数十里到现场协助曾昭燏进行指导学术研究,鉴定文物等工作。曾昭燏主编的《南唐二陵》和《沂南汉墓》两本大型考古报告等文章,全都征求过老师的意见,胡小石逝世后,她亲自为恩师选择墓地,并为其撰写墓志。
曾昭燏在博物馆学、民族学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同时还抽出时间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生物系开设《考古学通论》和《秦汉考古》专题课,并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为我国培养了众多文博人才。不幸的是,她于1964年12月22日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文中照片选自南京博物院编:《曾昭燏纪念》)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