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明代开国功臣之首——徐达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3-26 10:5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明代开国功臣之首——徐达

王振羽


洪武十八年(1385)初春的一个夜晚,南京的瞻园内哭声一片,前一年刚由长子徐辉祖携敕书,从北平接回京城南京养病的瞻园主人魏国公徐达,因背疽病加重猝然去世,享年54岁。


中山王徐达,选自《明太祖功臣图》


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因谋反罪已经被处死五年,朱元璋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则刚在一年前突然去世。在这丞相被罢黜,太祖乾纲独揽的几年里,胡惟庸谋反案一直余波不断,牵扯出的官员此起彼伏。朝廷百官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在这样一个政局诡谲的时间节点,这位一生经历无数大风大浪,死后被追封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其肖像列入功臣庙、配享太庙,位居明代开国功臣之首的大将军,病危之际可有某种预感,是否给子孙留有政治遗嘱?因为14年后,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的女儿是朱棣的王妃,三个儿子各有站位且不相同。



初出茅庐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他出身农家,土里刨食,但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徐达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他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回乡募兵,年已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他小朱元璋4岁,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徐达初授镇抚,表现出色,朱元璋发现他才能超乎众人,便经常委以重任,让他征战四方。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赵、彭,几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困顿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秋率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元集庆路图,选自《金陵古今图考》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滁州粮草不继。朱元璋与徐达等攻取和州。朱元璋占据和州后,郭子兴抓走了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了朱元璋,有点互为人质的意味。徐达挺身而出,主动去交换朱元璋,化解了这场矛盾,朱元璋对徐达更为器重。此年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拔采石,下太平,图谋集庆。在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之战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部。八月,徐达等分道攻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皆克之,徐达威名日著。

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徐达破蛮子海牙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徐达东下京口,一日克城,被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徐达围攻毗陵,生擒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佥枢密院事。徐达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至正十八年十月,徐达攻克宜兴。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徐达留守应天府。



崭露头角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陈友定。朱元璋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其中,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势力最强。朱元璋审时度势,集思广益,决定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至正十九年(1359),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攻克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擒获守将洪钧等人,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徐达又麾兵乘胜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于青山,乘胜追击,一举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镇池州,对安庆形成水路夹攻之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诛杀赵普胜,徐达乘机攻下枞阳水寨。

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陈友谅率大军进攻池州。徐达与常遇春诱敌进兵,选精兵万余埋伏在九华山下,断其后路。当陈友谅军至城下,只听城内鼓声骤响,一刹时城外伏兵四起,城内精兵冲出,内外夹击,陈友谅军大乱,被斩首万余,生擒三千,徐达军大胜。至正二十一年三月,徐达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八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粮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驻军洪都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率军平叛。四月,徐达驰援安丰,陈友谅乘虚而入,攻陷吉安、无为等地,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围已两个多月,形势吃紧。朱元璋急召徐达自庐州前来会师,并以舟师20万屯湖江、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归路。陈友谅闻听说朱元璋大军将至,从鄱阳湖东面撤退,双方遭遇于康郎山。徐达身先士卒,率军力战,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1500多人,缴获大战船一艘。搏斗之中,徐达所乘之舟着火,但他临危不惧,一面扑火,一面指挥战斗。双方激战数月,陈友谅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战争之中,朱元璋担心张士诚乘虚而入,便让徐达回防应天府。徐达戒饬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巨大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徐达升左相国。二月,徐达平定武昌。八月,徐达会合参政杨琼等人略取荆湘诸路,连克江陵、夷陵、潭州、归州、辰州、衡州、宝庆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威震江南


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兵高邮。至正十六年六月,张士诚占领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水师攻镇江。徐达攻克镇江时,陈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张士诚胁迫,率舟师助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大败陈保二,进围常州。九月,张士诚遣将来援,气势锋锐,不可抵挡。徐达于距城18里之地设伏兵、骑兵各一支,自己则亲率军队与张士诚军正面交锋,大败之。十一月,张士诚不甘失败,纠集兵力将徐达围于牛塘。徐达命副帅常遇春与廖永安、胡大海等驰援牛塘,内外夹击,又大破张士诚军。

至正十七年(1357),徐达率军攻克宜兴。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至正二十三年春,刘福通被元兵击败,拥韩林儿退至安丰。三月,徐达奉命驰援,救出韩林儿,乘胜进攻庐州,元将左君弼守之,受挫,撤围而去。

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斗,大致分为三步。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宿州、安丰诸县,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再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之势,攻克湖州、嘉兴、杭州等地;最后合围平江,决战张士诚。要迅速稳妥地解决张士诚,大将徐达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至正二十四年(1364)春正月,朱元璋称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七月,徐达再攻庐州,左君弼败走,获其妻子儿女。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徐达被任命为总兵官,与常遇春一起,挥兵北上,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被压缩至江南苏浙地区。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任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以平江为中心,以湖州、杭州为其羽翼,抗拒徐达、常遇春。徐达认为,湖、杭两州系张士诚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议先攻湖、杭。经旧馆大战后,湖、杭二州亦相继攻克,张士诚的左右臂膀被砍断,平江已成孤城。

徐达统率大军进逼平江,屯兵于葑门外,常遇春、郭兴、华云龙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徐达架设起三层的大木塔,居高临下监视城中动静,名为“敌楼”,其上设置有弓弩火铳。徐达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身陷绝境但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城下战鼓擂动,火炮齐鸣,二十万大军杀声震天,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阊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令枢密唐杰上城督战拒敌。唐杰抵挡不住,缴械投降。参政谢节、潘元绍在城门扎营,此时看到大势已去,也相继投降。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从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暮色苍茫,平江城中的喊杀声已经微弱,降将李伯升奉徐达之命,前去劝谕张士诚。他匆匆进入宫来,张士诚已悬梁自缢。李伯升让随从赶忙将其解救下来,张气息未绝,许久才缓过气来,但却闭目不语。徐达闻报,命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据说,张士诚最终还是在看守之地自缢而亡,地在南京大香炉左近。



平定中原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北伐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十一月初,徐达军至下邳,命张兴祖率一部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徐达进兵沂州,附近峄州、曹州、海州、沭阳、日照、赣榆、沂水等地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自率大军攻克益都,乘胜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乐安、长山、新城等地皆相继归附。十二月上旬,徐达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蒲台、邹平亦先后请降。徐达命傅友德进攻莱阳,自己带兵返回益都,东攻登、莱二州。至正二十八年三月,徐达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同时派一部经河南永城、归德,直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元将左君弼率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部经中湾西攻洛阳。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脱因帖木儿率五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陕、陈、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秦、巩昌、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五月初,徐达连续攻下安定、会州、靖宁、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又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徐达下令四面包围庆阳城,八月上旬,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开城投降。

大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徐达进入大都,元朝灭亡。据说,徐达在开平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缺口,让元顺帝逃走。常遇春认为此举失去了立大功的机会,很是不解。徐达说:“他虽是夷狄,然而曾经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么办才好?割地来册封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适。”他们回京禀报后,朱元璋果然并不加罪。有关文献如此记载: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顽固。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最大劲敌。徐达率军进入山西,先取泽州、潞州,站稳脚跟。王保保急于在太原北去大都方向与徐达一决雌雄。徐达接报,依刘伯温定之计谋,并不回师救援大都,反而径取太原。王保保闻听太原告急,慌忙回师,在太原城下扎营,邀徐达决战。徐达按兵不动,消磨元兵锐气,却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身先士卒,黑夜中犹如天降神兵,所向披靡,王保保兵败如山倒,溃逃大同,又移军定西。洪武二年(1369)冬,徐达率军与王保保军在定西以北对垒,双方交锋之下,徐达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妻儿亲兵数人远遁。

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挥师西渡黄河。徐达连克奉元、秦州、伏羌、宁远、巩昌,派大将冯胜进逼临洮,元将李思齐不战而降。徐达又分兵攻克兰州、平凉。不久,庆阳断粮,徐达冲入城中。庆阳之战,标志着徐达彻底平定陕西。

洪武三年(1370)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进击北元。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居庸关,北追元惠宗;徐达与冯国胜、邓愈、汤和率西路军出潼关,往安定西击库库。出征之前,朱元璋又命华云龙、金朝兴、汪兴祖等先期进攻云州,策应徐达、李文忠。二月,华云龙攻破云州,金朝兴攻克东胜州,汪兴祖攻克武州、朔州。徐达率西路军出征。四月,进抵安定。元将库库正围攻兰州,遂撤围转赴安定迎战,屯军于安定以北的车道砚,徐达命冯国胜率军趋沈儿峪列阵,双方激战一日,未分胜负。库库于是派千余人由间道潜劫明军大营,使明军陷于混乱。次日,徐达整军出战,大败元军,库库仅率数名随从北奔和林。徐达命汤和进军宁夏,邓愈西攻河州,自己则向南攻取沔州、兴元等地。李文忠的东路军于二月出居庸关后,经野狐岭至兴和,继而经骆驼山,进攻察罕诺尔,连战连捷。李文忠在回师途中,又攻破兴州。大军奏凯而还,朱元璋亲迎于龙江,犒赏三军,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功高拜将


洪武四年(1371)正月,徐达受命赴北平训练士卒,修缮城池,又迁沙漠元遗民32000户屯田北平,以加强防御。七月,徐达奉命转赴山西练兵。洪武五年(1372),明朝重新发兵征伐扩廓。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攻,各率军五万,奇兵出塞。徐达中路轻敌冒进,初战不利,伤亡数万人。李文忠军亦不利,不久撤军。只有冯胜统军获得全胜。洪武六年(1373),徐达又率领诸将远征边疆,胜利后还军北平,戍守边防,三年后才回到京城。

洪武十三年(1380)春,胡惟庸伏诛。朱元璋下令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徐达奉旨回返应天议政。洪武十四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之。四月,徐达夜袭灰山,兵临黄河,乃朵儿不花逃遁。年末,徐达回到北平。洪武十五年四月,太祖以徐达功大,命有司于南京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曰“大功坊”。大功坊位于教敷营至瞻园路一带。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曰:大功坊街东。《金陵琐事》载,高帝以魏国公达勋业非常,于居第左右,特各建一坊,榜曰:“大功”,以旌异之。有南园本徐八公子所创,在府邸对门,右曰西园,今司署内瞻园是也。


胜棋楼


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徐达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到莫愁湖楼中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弈,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朱元璋某次召徐达饮酒,徐达大醉,朱元璋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内休息。旧内是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所住宫殿,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叩拜,三叩首后才敢离去。徐达之死,坊间传闻多多。据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也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此说流传最广,原文如是:“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

徐达仗剑从军,看他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决胜漠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人生履历,光华灿然,令人目眩。他戎马一生,善于治军,为人谨慎,骁勇有谋,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军令一旦发出便不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但在明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他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他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较少受战乱之苦。据《明史》载: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朱元璋还曾经如此高度评价这位老战友: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大文豪王世贞回望历史,月旦人物,他对徐达有如此观察:“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问大持,曰:‘中山其全矣,常开平、李岐阳传颜公之勇,沐西平之靖,张定兴之重,其庶几哉!’”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知人论世,评价大明开国功臣,如此分析说: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文正、李文忠兴自戚属,李善长、冯国用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岂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佐命,半属南阳,天生真人,固若类聚而扶掖之者耶!至若徐中山之忠志无疵,李岐阳之好学饬行,汤信公之听命唯谨,沐西平之居贵不骄,并皆攀龙鳞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呜呼!与毕、散之徒争烈矣。


瞻园


瞻园位于秦淮区瞻园路128号,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素以假山著称,说是以苏东坡“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末清初,江东三大家之一的吴梅村有《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涉及瞻园:玉京与我南中遇,家近大功坊底路。小院青楼大道边,对门却是中山住。中山有女娇无双,清眸浩齿垂明铛。曾因内宴直歌舞,坐中瞥见涂鸦黄。问年十六尚未嫁,知音识曲弹清商。归来女伴洗红妆,枉将绝技矜平康,万事仓皇在南渡,大家几日能枝梧?诏书忽下选蛾眉,细马轻车不知数。据明末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载,徐达的后人中山公子徐青君时已“与傭丐为伍,乃为人代仗”“青君卖花石,货柱础以自活”。

民国胡祥翰编撰有《瞻园志》,书中收有袁枚、姚鼐、朱彝尊、张之洞、樊增祥、江亢虎等人文字,而与龚自珍有点亲戚关系的《秣陵集》作者陈文述有两首七律,分别以《徐中山王旧宅》《东西花园》为名,也在其中,颇为可读。陈文述当时看到的瞻园,已经是政府的办公衙署了,但“小楼犹祀中山”“灵爽甚著”,他感慨道:万春花木管沧桑,开国勋名有宠光。田宅贻谋萧相国,豪华弈世郭汾阳,河山事业英雄记,骨肉君臣异姓王。留得武宁遗像在,燕泥零落旧焚香。他在《东西花园》中继续感慨桑田沧海物是人非:东园流水西园树,遗址当年尚有无。棋局风流谢安石,旧家汤沐莫愁湖。一篇花石平泉记,百岁升平内宴图。沧海扬尘君莫叹,行人犹说旧留都。


徐达墓


徐达墓位于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的形制复制)。神道长约300米,牌坊后为神道石刻。现尚存神道碑1块,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墓前的巨碑“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共28行,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文中标有句逗,这在古碑中极为罕见。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7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