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铮镭
20世纪70年代,位于南京夫子庙贡院西街上的两家小吃名店生意十分兴隆,一家是靠近街南头,以经营牛肉锅贴等面食为主的清真“蒋有记”,另一家是位于街中段,以经营元宵和苏式糕团等米食为主的“莲湖”。
清真蒋有记
每到下午,只要不下雨,蒋有记锅贴店三进敞开式的门面四方桌能排满门外的人行道,食客围桌而坐几无虚席,一角五分、一两粮票五只的牛肉锅贴最受青睐。大家边聊天边欣赏煎牛肉锅贴的师傅加水、浇油、转锅、铲底(防粘锅)等一系列眼花缭乱、一气呵成的动作,最后在师傅用锅铲敲击锅边的悦耳响声中,香味四溢、令人垂涎的牛肉锅贴终于出锅了。随即就听见跑堂的大妈喊道“六号二两”“七号四两”……变戏法似的一盘盘泛着金黄亮色的锅贴端到了众食客的桌前。
清真蒋有记的锅贴、牛肉馄饨
心急的食客早已在小碟里倒好了香醋,迫不及待地举起筷子。讲究一点的食客另加一碗牛肉汤或牛肉馄饨,慢条斯理地先来一口汤润润喉咙。“运气不好”的食客没等到送餐的大妈,只能边大声抱怨:“我已等了一个小时了,怎么还没排到?”边眼巴巴看着相邻的食客在大快朵颐,似不甘心地用竹筹敲着桌边对着跑堂大妈喊道:“下一锅该到我了吧?那给我再加一两!”
莲湖糕团店
此时已近晌午,离“蒋有记”不远的莲湖糕团店里食客也是川流不息。不大的店堂吸引着爱好苏式传统甜品小吃的一众吃货,糖心麻团、马蹄糕、青团以及各种馅料的夹心糕点,还有豆沙馅、芝麻馅的汤团(一碗四只可选两个品种),用桂花和藕粉做羹的赤豆、酒酿小元宵都是他们的最爱。也因价廉物美很受来夫子庙游玩食客的欢迎,而附近居民习惯自带一只钢精锅来选两三个爱吃的品种端回家,作为家人的“下粥”(下午茶点)。到了节假日人气更旺时,店里生产间不够用,店后的邻家院子也摆上了炉子和操作台,成了临时生产间。邻家大妈、大嫂也纷纷加入“帮忙团”,有的忙洗碗,有的充当起了收碗、抹桌的服务员。
莲湖糕团店
记忆里每逢国庆和春节等重大节日,为丰富市场供应,莲湖糕团店与夫子庙景区的蒋有记、六凤居、永顺居、老正兴、新奇芳、永和园等老字号餐饮店都延时营业至晚上八九点并增加应时品种供应。平时不多见的肉馅麻团、四色汤团(猪肉、五仁、芝麻和豆沙四种馅料,买一碗可品尝到鲜、甜、香、绵四种不同的风味)及各类苏式糕点纷纷登场。制作精美、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美食糕点整齐码放在临街的柜台上,在店堂口悬挂的大红灯笼映衬下更加诱人食欲。华灯初上,店堂外沿街包裹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玻璃纸的彩灯长廊营造出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街上游人如织,店堂食客满座……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