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一代帝师秦承业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5-07 15:2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一代帝师秦承业

张智峰


秦大士故居


南京长乐路的秦大士故居,出了一位状元。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出过一代帝师秦承业。他是秦大士的次子,虽无状元头衔,却成为道光皇帝的启蒙老师,并在死后破例得谥“文悫”。那么,他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能享此殊荣呢?



高规格墓地显示帝师特殊身份


秦承业的高祖秦应瑚,明末避乱,由安徽太平府来到南京。曾祖秦邦灿。祖父秦有伦,为江宁县(今南京)书吏。秦有伦生有七子,次子即为赫赫有名的清代状元秦大士。秦大士的次子就是秦承业,有关他的事迹,《清史稿》并未单独立传,只有零星记载;《南京人物志》 “秦大士”词条中,也仅有只言片语:“次子秦承业以传胪及第,官至山西乡试主考。”

网上曾经拍卖了一批20世纪50年代南京文物资料,其中一份为《尧化门街秦承业墓调查报告》,篇幅不长,分为墓址、现状两部分,并配有“尧化门街东秦承业墓神道牌坊”和“秦承业墓左边的石碑”照片各一张。《报告》显示,秦承业墓位于南京栖霞区尧化门街东约1公里,距尧化门火车站不远。墓地正中有石牌坊1座,仅存中间一楹二柱,左右两柱倒在地上。解读《报告》并结合第一张“尧化门街东秦承业墓神道牌坊”照片分析可知,这实际上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牌坊正额上正书六字“秦文悫公墓道”。第二张照片为“秦承业墓左边的石碑”照片,实为墓地全景图。取景主要为了突出近前的一通石碑,照片中可以看见画面中间的牌坊,以及远端倒地的石构建。

《报告》记载,牌坊两侧有石碑二座。左碑较完整,下为龟趺座,中为碑身,上为碑额,碑身高250厘米、宽92厘米、厚38厘米。能辨认出“晋赠礼部尚书衔、原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等字样,末有年款“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右碑向前倒下,折成二段,碑文面朝下,无法识读。这两通石碑按葬制来看,应该一块是神道碑,一块是谕祭碑。

墓道牌坊后即墓冢,坟堆尚隆起,坟前石碑系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立。墓碑中间书:“皇清晋赠/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讲学士文悫公/一品夫人、诰封恭人、徐太夫人/之墓”等字样。从当年调查所见该墓石刻文字看,与史料记载相符,这里应是道光帝师傅秦承业夫妇合葬墓无疑。


秦承业墓谕祭碑残碑拓片,出自《贞石》


报告中所说的墓地位置,应该就是现在尧化街道办事处的对面,只是如今已经全然看不出一丝当年印迹,不过,墓地上的那块谕祭碑,已被人发现。20105月,在尧化老街改造拆迁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拆迁的房基下,发现碑刻两通。实际上为一断为两截的碑刻,该碑碑额及碑四周皆有龙凤之浮雕,雕刻精细,蟠龙生动传神,碑额篆书:“御制碑文”4字,可见为一御制碑,碑高超过2.5米,碑文共9列,大字楷书。由于碑刻断为两段,加之断处有部分文字缺失,不能完整地体现碑之内容。经仔细识读,可知该碑为清代御碑,碑文中有“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承业”的记述,也有“文悫表厥贞修于戏贲将纪实”的文字。由于秦承业的翰林院侍讲学士身份以及得谥“文悫”,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此碑即秦承业墓前的谕祭碑。



差一点成就“父子同状元”的佳话


清代“文职内自三品卿、外自布政使以下,例不予谥”。而秦承业能够得谥“文悫”,说明秦承业一定有其独特之处。


秦大士故居


秦承业(17451828),字补之,号易堂,江宁(今南京)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廷试二甲一等。本来秦承业初拟一甲第一,后乾隆皇帝以本朝无三元,乃改长洲(今苏州)钱为榜首。于是,钱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二个 “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而秦承业未能实现状元梦,父子同状元的佳话,也就成了憾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秦承业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寻选授皇子书,也就是皇子的老师。 乾隆五十四年,典山西乡试;乾隆六十年,升国子司业。嘉庆三年(1798),丁母忧回到江宁;嘉庆六年,服阕仍补原职,后又降为编修;不久,擢右赞善,参与编纂《高宗实录》。嘉庆十三年,因病再次回江宁。

嘉庆十九年(1814),江苏大旱,米价大涨,每石需八九两白银。时任两江总督的百龄亲自登门拜访,向秦承业请教救济的办法,秦承业对以“请帑”,意思是要百龄将藏在府库里的钱拿出来救济。除此之外,秦承业还积极倡议捐款,他将位于江宁寿星桥的宅第变卖后,捐资自救。在他的影响下,江宁筹得捐款30余万两。其后,自总督百龄以下纷纷伸出援手,又捐得10万两。采买平粜、散政施粥等措施实施后,虽然是饥荒年,但百姓衣食无忧。此次捐赠,秦承业劳苦功高,两江总督百龄准备向朝廷禀奏,为秦承业请功,被秦承业婉言谢绝。



作为启蒙老师,对道光帝影响颇深


秦承业生平性严,冷言真率,有“睥睨一世”的气魄。他在上书房时间最长,道光皇帝未即位之前,秦承业对这个皇子“尽心启沃,每陈说大义,根据经训,即音读务求详核,受知遇最深”。


选自《清史稿·宣宗本纪》


据《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道光皇帝)幼好学,从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先后受读。”从秦承业位列万承风之前,以及文中“先后”两字来看,秦承业当为道光皇帝的第一任启蒙老师。道光帝即位后,第一个征召的就是秦承业,称秦承业为师傅。道光帝与大臣们说到秦承业时,仍尊称其为“秦师傅”,而不直呼其名。有一次道光帝对身边的侍臣说:‘埙’字读‘喧’音,不读‘薰’音,为秦师傅所授。”可见,秦承业传道授业,对道光帝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先秦承业在京城东华门外赐有一套宅第,这一次召见,道光帝又准备赐宅第给他。秦承业奏称:此次来京,仅带一子,不需要大宅,于是,“叩辞不受”。

道光帝让大学士曹振镛传旨,准备授秦承业“工部侍郎”。清代“工部侍郎”为从二品官,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很大。秦承业得知后,又推辞了。道光帝对这位不求官的师傅感叹很久,后来授“翰林侍讲学士、上书房行走”。

秦承业慧眼识才,有一次在百龄府中见到江夏(今武昌)陈銮,秦承业赏其俊伟,以侄儿的婚姻与陈銮结成亲戚关系,后来陈銮官两江总督;六合姜士冠应童子试时,文章写得很出色,秦承业十分欣赏,就将第五女嫁给了姜士冠。姜士冠通过科举考试,仕江苏某县知县;江宁把总裘安邦有将才,朝廷选拔江南武官时,秦承业极力推荐裘安邦,裘安邦得以升任徐州总兵。得知是秦承业举荐自己的,裘安邦特意前来拜谒致谢。秦承业闭门谢客,并派人告知,举荐是为了公事,不是为了要人感谢的。

秦承业中年丧妻,四十岁时,其妻徐氏病故,终身未再娶。一生有《和养正书屋诗》《瑞芝轩文集》《馆阁诗赋》《字学启蒙》《地理源流》等著作。


选自《中国历代卜人传


秦承业卒年八十四,赠三品卿。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帝追念秦承业,特赠礼部尚书。道光二十七年,赠谥“文悫”并祭一坛,赏银三百两,立碑建祠。秦承业有子秦绳曾,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以秦承业帝师名分,加封四品卿衔;另一子秦象曾,以秦承业的帝师影响,被赐举人,选授峨嵋(眉)知县。

秦承业因其帝师的身份,破例得谥“文悫”,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对这位师傅的感激之情。而“悫”指诚实、谨慎,这个谥号亦堪称秦承业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14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