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寻迹南京园林:牛首山中王家园
选自《客座赘语·金陵诸园记》
说起明朝南京城私家园林,名气较大的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后代所拥有的东园、西园,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东园雄爽,西园清远。东园、西园各擅其胜,加上园主人勋贵身份,南部官员,还有来南京公干的朝廷命官,来此游历的文人士大夫,许多都曾造访,赋诗撰文。还有顾璘息园,姚淛市隐园。两人都是南京人。顾璘字华玉,弘治九年(1496)进士,正直有操守,礼贤下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史·顾璘传》说,“既归,构息园,大治幸舍居客,客常满。”姚淛字元白,力学嗜古,书法入逸品,善画菊,谒选除鸿胪寺署臣,告归,侍奉双亲,筑市隐园于武定桥侧,日与名流赏咏其中。
郊外的园林少,且路途远,客行不易,所以在史志中难觅踪迹。可在明朝牛首山中,曾有一座园林,虽不如城内这几座名气大,题咏多,也留下一些记载、几首诗歌,可以想见主人乐山好客的仁厚胸怀,宾朋置身郊野的畅快心境。
吴应箕《留都见闻录》
吴应箕,安徽贵池人,身处明末乱世,八赴乡试,未能中举,后加入复社,并在家乡组织义军抗清。他怀念故国故都,著有《留都见闻录》。书中记载了一座园林:“牛首山下王家园,其主人故为县令,有好事名。营山凿池,有松坞花榭之盛,其轩窗亦开敞尽势,但冠盖错游,主人亦应接不暇,园亦能敝人矣。今主人已死,予以游山与数友偶过之,其子仓卒具饮,甚感其意。”
选自《留都见闻录·园亭》
王家园的主人做过县令,喜欢兴建营造。园子建得好,主人又好客,以至冠盖接踵,主人疲于将迎,所以吴应箕感慨,本应颐养人的园林,也会令人憔悴。吴应箕游览牛首山,与几位友人偶尔造访王家园,王县令已故去,他的儿子像他父亲一样好客,仓卒之际具食备酒招待,吴应箕很感激主人的美意。
选自《金陵待征录》
清朝江宁(今南京)人金鳌,曾就读惜阴书院,道光十四年(1834)岁贡生,潜心家乡文献研究,著有《金陵待征录》,记载牛首山时,提到这座园林:“王成华园。成华,明县令,归营此园,纵声色,精厨馔,博好客名,极意供应,以荡其家。吴次尾云:据地最胜,拓地最广,篱落内,高山数里,长松万树。” 金鳌书中道出了主人的名字,且说园中有乐师舞女,餐食精洁,主人好客之名远扬,凡宾客至,主人尽力铺排,以至荡尽家业。末尾还引用吴应箕的话,吴应箕字次尾。这几句话并不见于今本《留都见闻录》,说明吴应箕关于王家园有更详细的描述,清朝金鳌尚能见到。
清末民初南京著名地方文史专家陈作霖先生长子陈诒绂,著有《金陵园墅志》,在明朝园墅中,也介绍了王家园,基本上是节录《金陵待征录》中的内容。开头加上了这样一句话:“王氏园,佚其地。”陈诒绂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说明到清朝末年,王家园已完全毁败,连园址在何处都无人知晓。
王家园还留下了几首名家诗作,让我们以诗歌为杖,走进这座尘封于历史之中的明朝山中园林。
钟惺字伯敬,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职南京礼部,与同里谭元春诗名满天下,称为竟陵体,著有《钟伯敬全集》,集中收录了三首写王家园的诗。
选自《钟伯敬全集》
上巳过牛首山庄,看云池王翁桃花,翁先约往,四年中凡三至此矣。
今日是修禊,山中寻尔家。
何尝不临水,况又得看花。
积雨晴朝贵,新烟春事加。
(次日清明)笑他武陵棹,再往失津涯。
高年重光景,隔日约游人。
(翁时年八十有八)岁作桃花主,天留竹栢身。
红多成世界,香久结精神。
好待山生月,同时照暮春。
古人写诗,有时会在诗题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所以诗题会较长,钟惺这首诗的题目即是如此。诗人在上巳节那天到牛首山王家园看桃花,是园主王翁先就约好的。王翁号云池,可见他喜欢牛首山庄沐云而居的隐逸生活。王翁殷勤备至,钟惺四年中三至其园。
这是两首五言律诗。第一首写节令景象,当天是修禊日,次日是清明,正是临水看花,踏青赏春的好时节。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中,武陵渔人想再次探访桃花源,迷失故道,钟惺觉得可笑,他可是三次到访山中的常客。诗人借此典故赞美园中景色堪比桃花源。第二首写王翁年届耄耋,身体康强,精神矍铄,完全是拜山中美景、园中芳香所赐。
春暮看桃花宿王氏山庄作
春遍郊原恐易终,人情争向数朝红。
曾经咏赏心尤恋,未接香光魂早通。
山月一更风雨后,园花半日霁阴中。
忍看归路飞飞处,较昨来时已不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山中赏桃花。留宿山庄看花,经历风雨和日落月升,与匆匆浏览、走马观花是不一样的,止于一处,更能真切体会春景流转,春光易老。
吕维祺字介孺,新安(今河南洛阳)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崇祯三年(1630),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著有《明德先生文集》,收录了两首王家园的诗。
选自《明德先生文集》卷十八
牛首山下王园
结胜争牛首,仙楼傍水居。
竹非专客看,鱼想是君余。
妙在长松野,怜其邃阁虚。
悠然池上坐,不是爱临书。
此意何能已,穷探径转生。
余香屯药槛,新火沸茶铛。
莺语知人意,鱼噞见主情。
松窗难领略,清梦想吹笙。
这也是两首五言律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鱼。第一首“鱼想是君余”,说的是齐梁之际金陵异僧宝志的故事,出自《高僧传》,说他“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昭明诸子皆侍侧。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余年,师何为尔?志乃吐出小鱼,依然鳞尾,帝深异之。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第二首“鱼噞见主情”,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接下来是两人那段著名的“子非鱼”“子非我”的辩论,最后庄子说:“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说明王家园主人既有高僧的奇能异秉,又如庄子能超越物性之不同,体验鱼儿,甚至山间草木的适意从容。
和钟惺一样,另一首也是七言律诗。
选自《明德先生文集》卷十九
王园小集
花气扶疏抹树烟,树阴携酒簇花边。
柳丝低拂阑干月,池影空翻菡萏天。
华阁有筵开玳瑁,世间无醉不神仙。
梁园谩数当年乐,绝胜东平自古传。
这首诗写的是在王家园的一次雅集,诗人以为汉朝梁园欢会之乐也不过如此。西汉梁孝王刘武是文帝儿子,景帝同母弟弟,《史记·梁孝王世家》说,“孝王治东苑……大治宫室……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绝胜东平自古传”疑指山东省泰安市东平灵泉寺,为宋、金、元历代文人雅集之所。诗中用了梁园的典故,让这次集会增添了几分豪情。
吕维祺是以忠义刚烈名垂史册的,可通过这几首诗,我们知道,他在牛首山王家园,与二三好友曾度过悠然闲适,酣畅欢饮的时光。
《金陵待征录》中还记载有牛首山毛竹园、朱氏园。《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李惟汉筑别墅于牛首山之阳,登临饮奕。顾东桥称其游无遗地,乐无失时,庶几古之逸民。”李惟汉是明朝初年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五世孙,顾璘号东桥先生,他认为在牛首山筑别墅的李惟汉,游览不会遗漏好地方,行乐不会失去好时机,就像是《高士传》中巢父、许由那样的古代逸民。
牛首山中王家园,还有以上提到的几家园林、别墅,告诉我们:在明朝,牛首山不光梵宇林立,钟磬时鸣,是人们清心修道的处所,也是人们摆脱世俗樊笼,或者“幽人独往来”,或者呼朋引伴,把臂啸傲的神仙乐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