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四大名校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4-05-14 17:25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四大名校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彼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并奏请于南京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四年后,附设中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校址被占用,校产遭掠荡然无存,学堂被迫停办。1914年,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得以改设续办,19159月正式开课,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办中学,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其附属中学同时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设立中央大学区立实验学校,1929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学校包含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简称为中大实中)。


重庆青木关国立第十四中学校舍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826日,中大实校被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原校址变成一片废墟。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与中大实校主任许恪士商讨后,决定举校迁往安徽屯溪,开始了抗战时期中大实校的迁移。19379月前后,师生到达安徽屯溪。由于抗战战场的深入,安徽屯溪变得岌岌可危,中大实校又开始继续迁移,并于12月到达长沙岳麓山。此后,中大实校派人到贵阳考察,选址贵阳马鞍山筑校办学。由于中央大学学生从重庆到贵阳来实习路途较远,1941年,中大实校与国立第十四中学(重庆)互换校名,直 至1946年迁回南京。原国立第十四中学于1941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中大附中),设在重庆青木关,并于1942年在沙坪坝增设中大附中分校。


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证书(陈一华供图)


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及其分校迁回南京,定校址于三牌楼,校名定为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98月改称国立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此后,其先后改称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鲁迅中学。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师附中),校名沿用至今。

南师附中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教育实验,奠定了其在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少有志之士受此熏陶,成为国宝级的大师。19482月至19494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中央大学附中、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在南师附中的校园里,如今还有袁隆平的雕像。2019年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19473月,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还都后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全体摄影


南师附中历史上一共培养出了57位两院院士,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学家严济慈、高分子物理化学专家程镕时等。他们不仅专精学术,更以一颗赤诚之心报效祖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24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