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南京的那些老街巷
雷国俊
话说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而南京则有着星罗棋布的老街小巷。当我们钻进那些曲折的小巷中,每条巷子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或夸张离奇,或直白写实,却都蕴藏在老南京人的记忆里。
神马路
几年前,网络名词“神马都是浮云”横空出世,成为当年的网络爆款,也带火了南京一条原本不甚出名的“神马”路。
当时如果有人在南京问路,可能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请问这里是什么路?”
“神马路。”
“什么路?”
“嗯,对,就是神马路。”
其实,神马路是位于栖霞区马群街道科技园内的一条街巷,这名字从明朝就开始用了。据说是因为马群一带在明朝时是全国最大的养马场,所以其附近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地名,比如:金马路、黄马路、青马路、神马桥……神马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碑亭巷
碑亭巷位于珠江路与中山东路之间,宽约10米。在太平北路未开通前,这条窄街曾是南京城内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之一。
碑亭巷的名字由来,自然与碑有关系。
一说是据《钟南淮北区域志》记载:“清豫亲王初下江南,秋毫无犯,城人立碑于巷,以诵功德,用亭覆之。”
另一说是巷子里有块石碑,碑上刻有“红楼一角”四字。据传说,碑亭巷是清代江宁织造府西界,在这里曾经发现一块刻有“红楼一角”的石碑,碑亭巷因此而名。
三七八巷
此地在清朝时叫“官沟”,因为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砖砌的大型排水沟,年代一久,“官沟”就讹变为了“干沟”。
三七八巷之名则源于1956年编长乐路门牌的时候。当时,原本是准备将“干沟”的各家统编为“长乐路378号”,再分为378-1、378-2……但巷内各住户都觉得这样通信不方便,编门牌的工作人员听取群众意见,便将“干沟”记名为“三七八巷”,巷内各户都是整门牌,皆大欢喜。
饮马巷
此巷之名,来自南宋时的一段往事。
据说,当时金兀术攻进建康府,奔袭至内桥王府想活捉高宗。其时高宗正领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门逃去,快到南门时,高宗的坐骑突然烦躁不安,引颈嘶叫,拉马勒缰也无法控制。马的嘶叫必引来金兵追杀,一小臣灵机一动,想到马可能是渴了,想要饮水。他们在小巷中找到一口水井,但是却没有寻到水桶,最后只得在百姓家的水缸中让马饮足水,这才成功逃出南门。
从此,这条饮马的小巷,便被人称为“饮马巷”。
驴子巷
驴子巷位于下关地区仪凤门外,曾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清末时期在巷子里住着一位生意人叫毛老三,他有四十头驴。
当时太平军攻城在即,守城的清军决定逃离,便找到毛老三,向他雇用毛驴来驮运财宝。谁知刚出了中华门就见到太平军,押运的清兵仓皇逃命,惊恐的毛驴驮着财宝四处狂奔,不知去向。
听闻此事,毛老三愁苦了一夜。第二天,他却惊喜地发现,四十头毛驴一只不少回来了。人们都知道马识途,却不知驴也认家。望着驴背上的财宝,胆小的毛老三怕惹来杀身之祸,决定将其献给太平军。太平军得此馈赠,自然大喜,于是让四十头毛驴披红戴花,毛老三牵头在南京城走街串巷,很是风光了一把。
从此,毛老三住的巷子,被人们称为“驴子巷”。
剪子巷
剪子巷靠近夫子庙金榜大市场旁。相传明初始,此地是个兵器库,仓库内有很多箭头,故名箭子巷,后谐音讹变为剪子巷。
据《东城志略》载:“自大英府南转为剪子巷,古名周处街,在善和坊南,织锦坊东者,即此。”
老坊巷
评事街东面的升州路旁,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巷子,如果有两人对面走来,必须有一人退出去才能通过,堪称南京最窄的巷子。这就是老坊巷。
早年间,处在商业区黄金版块的老坊巷,也算是热闹。老坊巷前的升州路以前还被叫作坊口大街,街上也有很多私人小店,热闹得很。
糟坊巷
糟坊巷位于长乐路中段北侧。
糟坊,顾名思义,肯定与酒有关。相传这里所酿之酒以香味满溢而闻名,此地百里之内都能闻到糟坊所酿的酒香味,而所酿之酒更是曾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
现如今糟坊早已不存,只留下一条街巷以此命名。
乌衣巷
乌衣巷在夫子庙南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历史悠久。三国时,此地是吴国戍守营房所在地。
衣冠南渡之后,此地就成了世家大族居住之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见证了王谢两大家族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长乐街
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因为古代竹器作坊集中在这里,被称为篾街。它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
琵琶巷
早年间,琵琶巷之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厚薄不一,雨天行人走在上面,叮咚作响,就像在弹奏琵琶一样,故称此名。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雨天的琵琶声已成绝响。
明瓦廊
明瓦是一种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瓦片,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现在的明瓦廊是南京人以及外来游客最爱的美食街之一。
科巷
科巷是南京的一条老巷子,短短一条小街,却藏着数十家排长队的美食铺子。除了科巷菜市场以外,还有数不尽的美食餐馆及小吃铺,如今已然成了许多探店博主们最爱光顾的南京美食小巷之一。
当我们钻进南京这些曲折的小巷中,会发现每一条巷子的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藏在砖头缝里、城墙脚下、大树根系的泥土中,蕴藏着南京人最深刻的儿时回忆。
编辑: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