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官爱江南为六朝”——林则徐与南京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4-06-13 16:2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 “官爱江南为六朝”——林则徐与南京

丁卫中  卢海鸣


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爱国者,他一生宦海浮沉近40年,历官十四省,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从京官的编修、监察御史到外官的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以至钦差大臣,宦迹所至,皆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卓越贡献。他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值得注意的是,林则徐一生中,曾多次到南京,在南京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至金陵 督署过年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出生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沿着科举之路,由秀才、举人而成进士,从而得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

嘉庆十六年(1811),是林则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27岁的举人林则徐在前两次参加会试落选后,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以中试第74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4名,朝考第5名成为进士,选庶吉士,从而跻身官宦行列。林则徐金榜题名后,旋即荣归故里。


选自来新夏编注《林则徐年谱新编》


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携妻子郑淑卿由福州北上。十二月二十四日抵南京。这是史载林则徐第一次来南京。当时百龄任两江总督。百龄与林则徐有师生之谊。早在1806年,百龄任汀漳龙道道员时,见到年方20岁的举人林则徐,便目为“大器”,并“广为延誉”。因此,林则徐来南京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要拜访的人物便是百龄,以感谢百龄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二十五日,林则徐前往两江总督署,百龄不在,于是,林则徐便赴钟山书院拜谒了83岁高龄的桐城派领袖、古文家姚鼐;同日,林则徐又拜访经学家孙星衍和其他好友,均未晤面。二十六日,林则徐应百龄邀请携妻入居督署度岁,百龄热情款待,连日观看戏剧,开怀畅饮。嘉庆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林则徐在百龄督署代撰折稿、书扇,并为百龄的《平海集》题七律古诗一首,惜已失传。初六日,林则徐告别百龄,登舟北上。这次林则徐在南京逗留虽然仅有10日左右,但南京的山水城池、民风民俗给林则徐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布政江宁 造福一方


道光十年(1830),46岁的林则徐因在任职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期间,勤于政事,政绩突出,于次年七月初八日再次调任江宁布政使(1827年曾调任江宁布政使,因父丧未到任),掌管江宁府和苏北地区的财经和人事。

这一年,江宁(今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遭遇到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涝灾害,民食不敷,灾民背井离乡。林则徐于七月十五日由河南启程奔赴江宁任所。在途经河南刘家口时,他采购了小麦三万石,亲自督带头起麦船由黄河顺流而下,二十六日至江苏苏北清江浦,换舟前行,经桃源、宝应、高邮、甘泉、江都等水灾地区视察,但见“民田庐舍尚在巨浸之中,浅者淹及半扉,深者仅露檐脊”,“高、宝、扬州一带,多有灾民于沿堤搭棚栖止,亦有乘小舟逃荒外出者”。八月三日,林则徐在扬州接江宁布政使印,初六日,抵达南京。


选自《林则徐全集》第一册


林则徐上任伊始,为从根本上解决江宁、苏北地区的救灾问题,提出倡捐、煮赈、资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劝粜、养佃、当牛、借籽种、禁烧锅等十二项措施,经两江总督陶澍(17791839)采纳后,奏请道光帝朱批施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林则徐由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到江宁布政使,“一岁之中,周历三省”,尽管任职时间很短,但他在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整顿吏治、恢复农业生产等方面作出了较多的工作,政声显著,“上(皇帝)亦眷依特甚,一时贤名满天下”。灾民传言:“林公来,我生矣! ”这年十月,林则徐奉旨总司江北赈抚事宜。林则徐前后任职江宁布政使不到三个月。



巡抚江苏 政绩斐然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十八日,林则徐由河东道总督调任江苏巡抚,六月初八日,抵达苏州任所。由于林则徐以前在江宁布政使任上办了一些有利于民生之事,所以接任这一天:“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林公来矣! ’”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对林则徐颇为器重,他们“志同道合,相得无问”。林则徐在长达5年的江苏巡抚(其间两度代理两江总督)任上举贤任能,改革科举,兴修水利,救灾办赈,推广种植早稻,严禁鸦片,尽心尽力。

1.改革科举,完善科举考试办法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内于1832年、1835年两次江南乡试期间,奉命到江南贡院“入闱监临”,他针对科场弊政,提出相应的改革办法。


江南贡院旧影


江南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定在八月,故称秋闱。考试共分三场进行。以初九日为第一场正场,考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一首;十二日为第二场正场,考五经文五篇;十五日为第三场正场,考策问五道。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后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是为定制,中试者称为举人。

江南人文渊薮,清代每次参加乡试的士子多达一万四五千人,分别来自江宁、江苏、安徽三布政司所辖区域。江南乡试的监临(监考官)由江苏、安徽巡抚轮流担任。

林则徐上任江苏巡抚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监临八月在南京举行的江南乡试。他根据对历年来江南乡试的情况调查以及自己任京职期间两次充乡试考官、一次充会试同考官的经历,上书道光帝《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建议制订章程,对那些由朝廷任命的同考官阅卷马虎、争先荐卷给主考官以追名逐利的极端不负责任行为,予以严惩,以免误人子弟,埋没人才。同时提出,对于士子考试中夹带、抄袭等舞弊行为,一经发现查实,应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加以处理。

林则徐对士子点名入场程序也进行了革新。以往士子进入考场时,循例唱名授卷,士子为争先入场,你拥我挤,喧闹不堪,甚至有跌入考场大门内右侧水池中淹死的,而且往往需花一昼夜工夫才能完成点名入场工作。有鉴于此,林则徐创设信炮,立灯牌,明定入场规则,将各县士子何时在何门点名,先期布告,使士子分三门按部就班入场,这样自寅时(3~5时)开点,至申时(15~17时)便办完了点名入场手续,缩短了近一半时间,改变了入场混乱状况。


选自甘熙《白下琐言》


林则徐的这些革新措施,在江南乡试中相沿成习。清代南京著名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卷七称:“数科以来,皆踵而行之。”并深受时人好评。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称:“世谓文忠(林则徐)当官,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

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十四年(1834)九月十七日,由安徽巡抚监临的江南乡试结束后,50岁的林则徐来南京陪同主持乡试的友人龚守正、赵光游历了钟山、雨花台、清凉山、鸡鸣埭、小桃园、随园等十余处名胜古迹。此外林则徐还数次游历栖霞山,留有诗文。

2.为民请命

道光十三年(1833)七八月间,由于长江中上游各省大水,汇入长江,加上江苏境内连月阴雨,造成水灾。上元、江宁、江浦、句容、仪征、丹徒等六县粮食产区,灾情尤为严重。林则徐及时上疏朝廷,报告灾情:


选自《林则徐全集》第一册


该县(上元县)北乡沿江各圩,潮水冲溃,田禾先已被淹。其东南乡沿河一带圩田,前被河水灌注,情形尚轻,复值江潮加涨,淹没殆尽,民情困苦。

(江宁县)西乡圩田均系贴近大江,前已被淹。七月中旬以后连遭大雨,江水盛涨,附近江圩之处一片汪洋。又东乡贴近秦淮河之凤东等区,因河水通江,江水加涨,拥入河内,水不能下流,倒漾散漫,田禾均遭淹没。

……

(江浦县)低田圩岸先被江潮冲缺,禾苗俱在水中,房屋多有坍塌,洲地芦苇被水漫淹,梗叶腐烂。迨七月二十五、六等日,潮水加涨,地势略高之腹内各圩亦被漫破。”

……

林则徐请求朝廷“将上元、江宁、句容、江浦、仪征、丹徒六县沿江被淹各乡,先行抚恤一月折色口粮,以资救济”;同时要求减征或缓征江苏钱粮漕米。林则徐的这一上疏,遭到道光帝严厉训斥,说他“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只知博取声誉”。林则徐本着实情,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疏,重申江苏灾情普遍严重,人民生计维艰,“其破圩淹灌之处,原不止上元等六县,臣所请抚恤,第举其最重者而言”。力主减缓钱粮漕米,暂纾民力。在两江总督陶澍的全力支持下,道光帝终于同意了林则徐的请求。消息传来,南京乃至江苏的百姓“皆嗟叹聚泣,庆更生”。林则徐甘冒风险,为民请愿,传为佳话。中国近代思想家冯桂芬记载道:“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多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林则徐)名氏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

3.严禁鸦片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鸦片输入,造成白银短缺,银贵钱贱,不仅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到清政府财政收入,引起统治者极端不安。1833年,道光帝敕令林则徐与陶澍等人筹议解决办法。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他明确指出,“鸦片烟由洋进口,潜易内地纹银”,是造成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大弊之源”。他痛斥外国不法商贩用鸦片烟换取中国白银“直是谋财害命”,主张严禁鸦片,对鸦片走私贩子“加倍严惩”,这样“庶可杜根株而除大害”。林则徐身体力行,对江苏境内贩卖买食鸦片烟之人严切查拿,予以惩办。林则徐的这些言行,表明他禁烟思想业已形成,为他日后作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前线禁烟奠定了基础。


陶林二公祠


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林则徐奉召入觐,离任赴京,从此逐步走上时代的前沿,在政治斗争的峰谷浪尖中尽显英雄本色。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林则徐宦海浮沉,荣辱进退,南京人民始终忘不了他所作出的业绩,长江东街4号原来就是南京人民为纪念林则徐和陶澍所建立的“二公祠”(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移入“总统府”东花园内)所在地,而林则徐“官爱江南为六朝”,对任职江南的美好岁月始终难以忘怀,不时在诗文中流露出来。林则徐,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林则徐手书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1998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