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浦口典籍里的“龙文化”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浦口区志办  发布时间:2024-07-11 11:5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 浦口典籍里的“龙文化”

浦口区志办


浦口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一个个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还是地图上与龙相关的地名,抑或是口耳相传的神龙传说,无一不显示着龙对这片土地的影响。



与龙有关的地名


古江浦县全境图”中与龙有关的地名,选自《江浦埤乘》


福龙山 据《江浦埤乘》记载:“福龙山在治北二十里。孤峰插汉,群嶂连云,大江带前,长河绕后,中饶岩壑,为江北大观。前有香炉、皂纛二峰,两涧夹天门。中有灵泉亭、依山亭、香积堂诸胜,均见陈廷策记中。明万历间,建真武行宫于其巅。国朝雍正初,改名玉枢宫。”


选自《江浦埤乘》


西龙山和东龙山 在治南四十五里有西龙山。与西龙山相对的东龙山峰峦攒起,上矗云霄,有回龙顾祖状。与隔江南岸天印、牛首诸山对峙,洵称胜境。上有祁泽坛,清泉白石,林壑幽美,为唐张籍读书处,尚存遗址。又有接隐亭。

龙洞山 据《江浦县志(19882001)》记载,在县城西8公里有一处龙洞,大刺山南路为一天然石洞,其深莫测,洞口形似龙嘴。三间屋大,进洞有一敞厅,面积约100平方米,高约35米,可容千余人,洞玄幽冥清净,洞顶滴泉,其声叮咚。厅后又有岔洞,皆倾斜而下,杳无穷尽。相传洞中有一小蛇,青质而赤章,为神龙之种,故名龙洞。“龙洞观云”为一自然景观:若值小雨初霁,云气氤氲,飘拂弥漫,或聚或散,峰峦忽隐忽现,身临洞口,如临仙境。秦少游曾在这里留下赞美的诗句:“壁间泉贮千钟碧,门外天横数尺青。更欲仗筇留顷刻,却疑朝市已千龄。”


九龙湖


九龙湖 九龙地名传说起源于明朝时期,那时的汤泉是隐士钟爱的地方。这里绿水青山、风景秀丽,寺庙香火旺盛。始建于南朝的惠济寺非常大,有和尚骑马关庙门之说;庙前门有座山峰叫灰山,传说是寺庙里每天倒出的香灰堆积而成。九龙湖曾叫平坦水库,在九龙村范围内,周边自然环境优越,水质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九龙湖水位长年稳定,与周围群山构成山水相映的绝佳的自然景观。



与龙有关的地名传说


珍珠泉与龙王阁 珍珠泉位于南京浦口区定山西南麓,依山傍水,明代建有以龙王阁为主体的亭台楼榭30余座,形成了融山水园林于一体的自然、古典、现代之美,自古便是金陵“江北第一游观之所”。


珍珠泉风景区


据《江浦埤乘·山水下》记载,明万历年间,金陵大旱,“独斯泉流注不穷,氓借其润,刈获他岁”,唯浦口以西一带因得益于珍珠泉水,农作物依然丰收,当地农民居然不知旱情。“土人曰斯泉实龙王所为” ,当时的人认为这是龙王爷的保佑,纷纷捐资兴建龙王阁等建筑,以表示对龙王的感谢。

斩龙桥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和刘基等人来到西山附近洗手纳凉,要走时朱元璋拔出插在地里的宝剑,瞬间从地下冒出一股殷红的鲜血。刘基一看便说:“万岁,这地下原来也有一条龙,现在万岁无意间刺伤了它,只怕日后它会报复。依臣之见,不如赐它多活些年,让它不得作乱。” 朱元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说:“寡人赐你万寿,只是你以后不得乱天下!”说完猛地抽出宝剑朝小山的下半部分砍去,这小山立即塌下去一截。这以后,当地老百姓便称山脚下的那座桥为“斩龙桥”,这座小山为“万寿山”。


斩龙桥


斩龙桥”现在仍在使用。199212月,由江浦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的斩龙桥竣工。新桥为单跨曲拱桥,长30米,宽5米,高13.5米,满足了两岸群众的交通需要。

小白龙探母 很早以前,浦口大顶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两个。这年阴历五月廿五日,妻子生下一条白蛇,其实是条小白龙。但父亲很生气,要砸死它。小白龙想父亲不让我活了,还是走吧!尾巴一甩就飞走了。一刻工夫,乌云翻滚,大雨直倒,有人看见一条白龙上天了!


大顶山,选自百度地图


后来,小白龙的母亲天天哭,不多久就得了产后病死了。第二年的阴历五月廿五日,天陡然又阴下来,一刻儿乌云翻滚,下起了大雨,刹那工夫天又晴了。天一晴,村上人就发现半山腰小白龙母亲的坟挪到了山下。直到现在,每年阴历五月廿五日,小白龙都要来探望母亲。据说从此以后每到这天,顶山乡就会下雨,那是小白龙哭妈妈的眼泪呀!


编辑:裴 静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