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红楼梦》与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
江宁区志办 樊斌
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作为一个独立的丝织品种登上历史舞台。经南朝后近800年的积淀,在元、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品。南京云锦在1500多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吸取了各族人民织锦技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风格和鲜明特色,由皇室、官府的专用品发展成为大众喜爱的商品。
清代康熙在南京专设江宁织造府,负责供应清王朝使用的云锦妆花系列织品和龙袍、补服等衣物。由于曹雪芹出身于江宁织造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因此,他在《红楼梦》里,对于南京云锦类的衣料,服装的品种质地,配色和花纹图案,以及表达的审美艺术情趣、价值,都描写得十分翔实。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没有南京云锦就没有《红楼梦》。因为,没有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就没有江宁织造,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语言虽偏激,但南京云锦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红楼梦》中写下了不少以云锦为服饰或实用物的名称
曹雪芹少年时期生活在织造世家,他对丝织物的名称、上层社会中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佩带,是极为熟悉的,他忠实而详尽地记录了下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同时,这也是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不可撼动的铁证!迄今为止,出现的《红楼梦》数十位“作者”中,无一有类似曹雪芹出身织造世家的经历。因此,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极为熟悉并能写出各类丝织物的名称,特别是上层社会中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佩带、款式等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了不少以云锦为服饰或实用物的名称,如镂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肩袄、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水红妆缎狐嵌褶子、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金钱蟒大坐褥等。
这些织物属妆花类,有的属织金类,有的属二色库锦。在服饰方面,曹雪芹还写了罕见的“凫靥裘”和用孔雀毛捻成线跟金线一起织成的“孔雀裘。”在《红楼梦》中,当雀金呢(即孔雀裘)被火迸了一个洞后,曹雪芹曾写道: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女工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后来还是宝玉房中的晴雯,用了家里的孔雀金线织补而成。曹雪芹对织物常识方面的熟悉,由此可见一斑。著名的“晴雯补裘”一节,也因此成为《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之一。
莲花云龙云锦
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又称蟒缎。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载,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便有上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妆缎等名目。
《红楼梦》中多处提到蟒缎,如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北静王穿“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王夫人的屋内陈设有“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等套具,第五十六回中,江南甄府送给贾府的礼物中也有“上用的妆缎、蟒缎”。蟒缎是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一种,属于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北静王水溶“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是怎样的?牙又作崖。龙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弯曲线条称水脚,水脚之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江崖海水。除表示吉祥绵续以外,还寓有一统山河、万世升平之意。盘成圆形的龙纹统称团龙,其中头部在上者称升龙,头部朝下者称降龙,头部呈正面者称正龙,头部呈侧面者称坐龙。蟒袍又名花良,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关于龙蟒区别,历来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之说。
二、从贾宝玉、袭人等人的穿着,可以看出清代普遍使用南京云锦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他刚从庙里还愿回来,身上“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妆花丝绒)排穗褂”。回家后,换下礼服,穿一套家居服,“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云锦衣料,“妆彩”“妆金”华贵绚丽,高贵的暖色(大红)与庄重的冷色(石青)相配亦是符合现代互补的原理与高低明度和谐的配色规则。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叙述袭人的哥哥来说母亲生病,想接袭人回家看看。袭人是贾府重要丫鬟之一,她回家“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锈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的”。 袭人平时穿什么衣服呢?《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贾芸看见袭人“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褶裙”。说明袭人的外出礼服的质料和盘金(妆金)全部不是她的身份穿的,是太太赏的。从贾宝玉与袭人的穿着,也可看出清代普遍使用南京云锦。
妆花云锦
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彩绣龙窄裉小绣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装缎亦作妆缎,即妆花缎,是云锦中最华丽最具代表性之传统品种。妆缎是元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在当时是“上用缎匹”的一种,也称为云锦。
《红楼梦》中还直接写到“上用”织物之事。第五十六回中写道:“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回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曹家历任江宁织造近60年,故曹雪芹对上用锦缎极为熟悉。
此外,《红楼梦》中还多处写到“卍字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道:“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卍福卍寿。”
第十九回写茗烟按着一个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被宝玉撞见,茗烟忙跪求不迭。宝玉因问:“名字叫什么?”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卍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卍儿。”
“卍”字,乃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梵文中作Srivatsa(室利磋),意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制定此字读为“万”。“卍”传入我国,作为一种图案花纹,在建筑业、丝织业中被历代艺人所广泛采用。现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尚保存有“江宁织造局制”石青色底不断头卍字花纹的“织金锦”。
1983年11月,王道惠成功复织“孔雀羽、织金妆花、柿蒂过肩龙、直袖、膝襕、四合如意云纹纱龙袍面料(W250)(选自《南京云锦口述记忆》)
纱罗是一种质地轻薄、组织稀疏的丝绸织品,“方孔曰纱,椒孔曰罗”,古人常以“蝉翼”“轻烟”来比拟轻薄柔软的纱罗。《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贾母介绍织物“软烟罗”时说:“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第四十回写道:贾母因见(潇湘馆)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有见过这样的。”南京云锦研究所20多年前就曾复制过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衣”和北京十三陵出土的明代“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素纱衣”薄如蝉翼、轻柔透亮,重量仅49.5克,“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花底透薄,金碧辉煌,大气磅礴,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高超水平。这些名贵的云锦纱罗品种,正如曹雪芹笔下的描述。
三、曹雪芹用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营造出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意象
曹雪芹出生并经历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贵族官僚家庭——江宁织造世家。他耳濡目染的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吉祥文化、皇室文化,这些文化积淀都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深厚基础,成为孕育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直接土壤。所以,仅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的作者非曹雪芹莫属。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致、准确地描绘了大观园中系列人物的服饰,通过服饰这流动的画面,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情感,这种围绕服饰展开的描写,一方面推动了大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细微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服饰及环境的描述在这里就上升到文学功能的层面了。用文学评论的语言来说,就是曹雪芹用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营造出文学的审美意象,让《红楼梦》这部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美得让人目不暇接!甚至美得令人目眩、窒息!
(文章选自《红楼梦与江宁》)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