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京|五台山旁袁枚墓
黄强
▲袁枚
清代文坛上,袁枚赫赫有名,他是当时诗坛的祭酒。尽管袁枚本是浙江钱塘人,但是袁枚曾经在南京为官,先后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县令,又在南京修筑著名的随园,安居乐业在南京,经营随园四十多年,死后更是安葬在他一手创建的随园附近的五台山坡,并建有袁枚祠。按照现在的说法,袁枚出生于钱塘,却入乡随俗落户在南京,成为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了。所以,袁枚同样是可圈可点的南京文人。
袁枚离世后随园颓败
随园在袁枚离世后,因为无人经营,逐渐衰败。根据文献记载,随园在道光初年开始颓败,“楼阁倾颓,秋风落叶”(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随园”条),这时距袁枚去世不到30年。笔者推测大概是维护随园的费用太高,难以为继。袁枚的子孙大多有功名,有家产,不愿意为维护随园的运转投入巨资,主要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亏空巨大。
▲选自《履园丛话》卷二十
到了太平天国进驻南京时,随园遭到较大破坏,园林景观被开垦成粮田,陈作霖在《炳烛里谈》中记述:
自经粤乱,复寻旧迹,则平原一片,双湖水仅一泓可辨。向西小仓山尚存以外,绝无坡陀处。乃寻野老,详询其故。则洪寇因粮饷告乏,填平洞壑,资田以供给伪王府之食米,故陵谷一变。及江南克复后,复有棚民垦种山谷,其土日壅日高,遂不能按图而考其迹矣。
咸丰三年(1853)随园毁于太平军的战火,太平军之所以要毁掉随园,据说是因为袁枚的一个孙子曾在苏州做过县太爷,与太平军交过手,让太平军损兵折将锐气大伤,太平军嫉恨袁枚的孙子,也就嫉恨袁枚,毁掉随园。
随园旧迹袁枚墓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教授朱偰先生考察金陵古迹时,写成《金陵古迹图考》一书,发现:“今旧迹荡然,仅有‘清袁随园先生墓’碑,当干河沿南山坡上;袁子才先生祠,破椽一楹,当干河沿北,今又筑为马路;随园旧迹,扫地尽矣。”述及袁子才旧迹的湮没,朱偰先生用了“扫地尽矣”,不胜怅然之慨。
▲袁枚墓旧影
几年之后,黄裳先生考察袁枚随园,见到的景象则是:
在上海路的转角处看见了两座用砖砌起来的门楼,上面横着一个用洋铅皮作的门额,黑漆,白字,写着“清袁随园先生墓”。字迹已经模糊得很了,看那字体,大概是吴稚晖先生的手笔。走近去,左近是赶马车人住居。有几匹马在那里吃草。再向前走就有一条小道爬上土山去。在那道旁,有一块石柱础般的界碑,已经向右倾斜下去了。四周雕了细致的花纹,上面写了“皇清袁随园先生墓道”。上了土山,向右面一转,有一个土围子,里边平列了三座坟。最右面的一座是袁简斋与他的太太王太宜人合葬的。左面的两个坟,全是袁公的侧室,每墓三人,共有姨太太六名之多。袁的父母的墓则在三墓之后。
袁墓前的碑只有小小一块,如果不是仔细地看恐怕看不出了。我站在高处,默想着袁枚的大收女弟子,多讨姨太太,即在他的《随园廿四咏》中的咏梅花、玉兰的诗中,也有“素女三千人,乱笑含春风”的句子。
……看看墙上的路名牌,正写了“随园”两字。(《金陵五记》)
从朱偰、黄裳等先生的描述中可知,至民国时期,袁枚墓尚存,在五台山百步坡还有袁枚墓的踪迹。
到了20世纪50年代,袁枚墓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尚存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并树立“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显考袁简斋之墓”石碑一块,碑文为桐城派大师姚鼐所撰。“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袁枚墓地的地面遗迹全部被毁。
1974年3月18日为兴建五台山体育馆的需要,当年的建设工程指挥部会同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历时三天,对袁枚墓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墓葬三座。一座男墓,为袁枚所葬;两座女墓,为袁枚妻妾所葬,皆为砖室,墓室长2.5米左右。随葬品有金簪3枚,金耳环2副,玉带片20块,以及玉簪、铜镜、瓷罐等。
▲袁枚雕塑
现今随园、百步坡的地名还存在,但是地理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变。在宁海路与广州路交汇处的绿地,竖立着吴为山所作袁枚雕塑,此处现被命名为“袁枚广场”。乌龙潭公园亦有袁枚石雕。物是人非,随意而成的随园,历经沧桑,随园还是随缘吧。
▲乌龙潭公园袁枚石雕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