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 | 老南京人记忆里的夏令菜肴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08-26 15:2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记忆 | 老南京人记忆里的夏令菜肴

王恩翔


南京传统夏令菜肴既因地制宜,又讲究营养,伴随我们度过无数个炎热酷暑。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韶韶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特色菜。



冰啤酒配小龙虾



印象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南京人都是不吃龙虾的,那时龙虾的“消费者”主要是鸡鸭。到了70年代后期,龙虾才在南京的菜市场有销售,但少有问津,售价也只有2角多一斤。直到80年代,猪肉价格上涨,龙虾因价廉物美开始受到青睐,吃龙虾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便成为南京人夏季的一道家常菜。

那时吃龙虾只在家里烹烧,先选购壳软肉紧的小龙虾,回家后一只只刷洗干净,再剪去虾须,抽掉虾线,最后下锅。当年也只有红烧一种做法。有段时间因为螃蟹价格高,为解馋就有市民买龙虾取出虾黄后,加稍许醋和鸡蛋一道蒸煮,做成的“赛螃蟹”鲜味也能以假乱真。

到了90年代,路边开始有卖烧好的龙虾的大排档和专卖店。夏日傍晚,三两好友信步到路边店,来几盆龙虾,再炒盘螺蛳、拍个黄瓜,弄碟毛豆,再整两箱啤酒。几个人几瓶酒下肚,就开始剥着虾壳侃起大山。

后来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烹调龙虾厨艺的不断开发,陆续有了十三香、蒜泥、椒盐、香辣等各种各样的口味。但它们万年不变的绝配搭档,还得是冰啤酒。



摆不馊”的梅干菜烧肉



梅干菜烧肉是老南京人夏令时节下饭的经典菜之一。而一道好吃的梅干菜烧肉,对梅干菜的选择十分重要。

老南京人的梅干菜来自前一年的冬天。

以前每到冬季,人们都会腌制青菜过冬。腌制前,需要先将坏梗、老叶剔出做腌菜花,再将嫩叶摘下做风干菜心,最后将去心的青菜塞进腌菜缸。来年春天,将腌菜去卤后取出摊开,置于竹竿上晾晒。

那时,住在城南大杂院里的居民们因受场地限制,邻居间晾晒腌菜要错时进行。遇有下雨,还要往后顺延。经过晾晒的腌菜浸入酱油,上锅煮过后挤干,再摊到竹竿上继续晾干,最后扎紧打结。这样,做好后的梅干菜就可以放入缸内。为便于保存,家家户户都会用报纸、黄泥密封住缸口。刚刚做好的梅干菜特别好吃,锅里切点梅干菜,配上红辣椒、撒把脆姜末、滴点小磨麻油,大火一烧满屋子都是香辣味。

梅干菜与猪肉在一起烧,猪肉提鲜了梅干菜的同时也让自己的香味从浮夸变得沉稳。梅干菜烧肉有讲究,一般的用料是1斤五花肉配1斤梅干菜,做的时候用自家做的小麦酱更好,加糖和姜片,不用放盐。煮后再晒的梅干菜与五花肉同烧,不用酱油,却如同用了高档酱油似的“红烧味”特浓,好吃得“一塌”,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摆放到次日也不会馊。



补身体的童子鸡



在南京,人们把没开叫的小公鸡叫作“童子鸡”。

记忆里每年开春时,南京市郊赊小鸡的贩子都会挑着两大扁圆口箩筐的小鸡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赊小鸡的生意。

赊小鸡的小贩大都不收现钱,而是年底结算。对于平时没有余钱的市民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到年底时小鸡们都已长大下蛋,早把赊的钱挣了回来。因此,老南京很多人家都会赊些小鸡回来养养。但赊小鸡的贩子在帮人挑鸡时,从不保证鸡的性别,不是他不懂,而是怕都剩下公鸡赊不出去。

很多人家看着满眼毛茸茸的小鸡,无法辨认公母,就只能碰运气——等到小鸡长大后,碰到公的杀了吃,碰到母的等生蛋。因为不会挑,长大后大部分都是公鸡。就这样养上约三四个月,到了暑热季节,趁着喂养的小公鸡还没打鸣就杀了清蒸,给家里这些小公鸡头子(小男孩子)吃。

一到三伏天,吃童子鸡的人家多得一塌。都说童子鸡肉质鲜嫩,是极好的滋补品。除了清蒸外,还可以用来和毛豆炒着吃。此外,用童子鸡煲汤,也是市民喜爱的烹饪方式,一般是放上黑木耳、香菇一起慢炖。如果家里有气血虚弱的病人,则再放些山药、党参、当归,煲出的鸡汤滋补又美味。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