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南朝宋时文人的南京成语典故
俞思义
自魏晋时期,门阀之间,文风盛行。衣冠南渡之后,南北政权趋于相对稳定。
《南史·文学传》有言:“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
南朝的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则说:“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南朝自宋国初期时,便大力发展江南地区的农、工业,商业与城市发展随之兴盛。物力富饶,高门世族子弟也有更多的精力优游于文艺。那个时代的风流笔墨又在曾为宋国都城的南京,留下过什么样的成语典故呢?
鲍照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并称“元嘉三大家”。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谒见宋临川王刘义庆,贡诗言志,得到赏识,一路随刘义庆往。刘义庆死后,鲍照一度失职,后又任始兴王刘濬国侍郎。孝武帝时,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
大明五年(461),鲍照入临海王刘子顼幕,次年,随任往荆州,任刑狱参军。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孝武帝子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子勋战败,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其诗文体裁多样,突破早期七言单句成行的固有观念,开创了七言体用韵的自然方式,解决了双句成行的结构和连缀问题,奠定了五七言和七言长篇歌行的基础,在诗史上对后人影响深远。清朝刘熙载《艺概·诗概》评其诗才:“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急景凋年
出自南朝·宋·鲍照《舞鹤赋》: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悠悠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昏雰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
释义:景:通“影”,光阴;凋:凋零。急景,指寒冷;凋年,岁暮。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
此文接着写道:在这样的天气,仙鹤在殿前丹墀前清音长鸣,在辉煌的楼阁上翩翩飞舞。
穷阴,岁将尽时;杀节,阴冷肃杀时节;凉沙,秋天的飞沙;箕风,指大风,“箕”为星名,月亮经过箕星则多风。
坐愁行叹
出自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
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释义:坐着发愁,走着叹息。形容终日愁苦,郁郁寡欢。
鲍照在此诗中抒发了在魏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这种无处宣泄的迷茫,让作者无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羊欣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南朝宋大臣、书法家,桂阳太守羊不疑之子,书法家王献之外甥。
东晋时期,羊欣凭荫入仕,初为辅国参军,后左迁为司马元显将军舍人。桓玄辅政时,授其以平西主簿,参谋机要事宜。义熙年间,得时任太尉刘裕信任,历任右将军刘藩的长史、中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后出任新安太守,政治宽简、爱护百姓。
宋国立国后,羊欣历任临川王刘义庆之长史、庐陵王刘义隆之咨议参军、新安义兴二郡太守、中散大夫。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去世,时年七十三。
羊欣随家族南渡后,历仕晋、宋两朝,与邱道护同受王献之的笔法,而尤得王献之亲传。在王献之的作品中,凡是风神怯而瘦者,往往出自羊欣的手笔。其人“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书法见重一时。
沉着痛快
出自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
释义: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羊欣曾为古来书法大家录名,后为南齐王僧虔所记,王僧虔根据羊欣所收集著录的书家信息资料,逐条陈述、记录,进呈齐太祖,成《采古来能书人名》。
范泰
范泰,字伯伦,南朝宋大臣、学者,《后汉书》著者范晔之父。宋武帝刘裕即位,尝拜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文帝元嘉三年(426),拜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职。
孤鸾照镜
出自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馐,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嗟乎兹禽,何情之深,昔钟子破琴于伯牙,匠石韬斤于郢人,盖悲妙赏之不存,慨神质于当年耳,矧乃一举而殒其身者哉。悲夫。乃为诗曰:
神鸾栖高梧,爰翔霄汉际,轩翼颺轻风,清响中天厉,外患难预谋,高罗掩逸势,明镜悬高堂,顾影悲同契,一激九霄音,响流形已毙。
释义:失偶的雄鸾对镜悲鸣,比喻无偶或失偶者触物伤情;后比喻失偶的哀伤。
孔琳之
孔琳之,字彦琳,南朝书法家,擅长草书和隶书。桓玄在东晋官拜太尉之时,曾任孔琳之为西阁祭酒,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为御史中丞。孔琳之通晓法律,执法严明公正,刘裕很称赞他,经过兰台处时亲自看他。孔琳之又兼大中正,再迁尚书。
惊心骇瞩
出自《宋书·列传第十六·孔琳之》:玄又议复肉刑,琳之以为:“唐、虞象刑,夏禹立辟,盖淳薄既异,致化实同,宽猛相济,惟变所适……弃市之刑,本斩右趾,汉文一谬,承而弗革,所以前贤恨恨,议之而未辩……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惑,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戒,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由此言之,重之不必不伤,轻之不必不惧,而可以全其性命,蕃其产育,仁既济物,功亦益众。又今之所患,逋逃为先,屡叛不革,逃身靡所,亦以肃戒未犯,永绝恶原。至于馀条,宜依旧制。岂曰允中,贵献管穴。”
释义: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亦作“惊心骇目”。
桓玄询问孔琳之关于刑罚的看法时,孔琳之表示:“免除死刑,刑法确实减轻了。但人们对明显的刑法很谨慎,而对看不清的东西却很轻视,忽视远的东西而惊惧眼前的事物。所以古人在鼎盘上刻字,用韦玉佩戴在身上,以警诫自己。何况小人眼前看不见的就无所戒备,每日陈列面前的,便心惊肉跳。”因此,他主张重罪必须处罚,轻罪也要惩戒。
还淳反古
出自《宋书·列传第十六·孔琳之》:史臣曰:民生所贵,曰食与货。货以通币,食为民天。是以九棘播于农皇,十朋兴于上代……先宜削华止伪,还淳反古,抵璧幽峰,捐珠清壑。然后驱一世之民,反耕桑之路,使缣粟羡溢,同于水火。
释义:指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
这是史臣在叙述完孔琳之父子以后的评论,意思是不要重视钱财。此文接着还说:要让老百姓返回桑耕之路,使得绢丝粮食富足,这样国家才会强盛。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