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趣谈老城南的吆喝声
王裔华
老城南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是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而南京方言则是这一文化的历史载体和表现形式。老城南地区的方言,尤其是以中华门为中心的数公里区域,被认为是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南京话,也被称为老南京话或老城南话。他们不仅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在词汇和习语上也富含地方特色,体现了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明天(9月12日)14:30,“南京方志大讲堂”将在秦淮非遗馆(钞库街21号)举办“聆听千年遗音 品味金陵烟火——南京方言文化专场活动”,邀请“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老师解密千年金陵雅音,现场展演南京白局、方言朗诵,模拟老南京生活场景的方言吆喝等。
如今的老城南,高楼与老屋并存,现代与传统融合,夫子庙、老门东、甘熙故居都是时下热门的打卡点。说起记忆里多年前的老城南,仿佛又听见沿街的吆喝声、敲击声和摇铃声。
吆喝声里的市井百态
从老城南吆喝的门类来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卖菜的和卖糕点食品之类的吆喝,二是收购废旧物品的吆喝,三是出卖手艺的吆喝。
卖菜的人到菜市场兑菜或到近郊收购蔬菜,也有近郊菜农直接进城叫卖。他们一般都是卖些时令蔬菜,早上开始,到中午基本卖完就回家了。卖油条烧饼的比较简单,根据市场行情,进多少卖多少,不会有多的剩余。记忆中,家住营门口的一家姐弟俩,每天一大早从店里把油条、烧饼按低于零售价的价格买来,然后沿街吆喝,到了上午9点钟左右就卖光了。下午,挑担子出摊的基本是以卖小吃为主,有馄饨、元宵、米糕、豆腐干、糖粥藕等等。老城南人有吃下粥的习惯,这些小吃正适应了他们的生活特点。
旧时馄饨挑子
收购废旧物品的小贩有的挑着箩筐、有的推着小车,四处行走,沿街吆喝。过去,家家生活很艰难,并没有多少废旧物品,不像现在用了几年的家用电器,穿了不久的新衣服就当作废品处理了。那时收购者只能收到一些破衣烂裳,偶尔有时有些家庭急需用钱,将一时用不上的物品卖掉换些钱以补临时急用。最普遍的是家家将牙膏锡卖掉换钱,因为那时国家金属资源紧张,回收这类废品可再生利用。废铜废铁是当时最有价值的回收物品。
以出卖手艺为生者,大多是理发师和修理棕绷、藤椅、雨伞、锅盆、马桶、桌椅之类的人。他们每天在街上不停地转悠,没有什么固定的地点,碰到什么修什么。修理棕绷是大活计,有时要忙一天才能把活做完,挣的钱也比小修小补多得多。比较而言,理发师大多有固定的线路,主要围绕多年建立的老顾客、老熟人住所周围。
天南地北的地域声调
从老城南吆喝的声调来看,东南西北,各具特色。
老南京的地方方言是吆喝声的主旋律,其特点是朗朗上口,吐词清楚,清脆有力,如:“磨剪子来,铲菜刀”“秋油干,臭干”“青菜萝卜头了”“箍桶了”“补锅了”等,吆喝得短促有力,声声入耳。
河南人收旧货的多,吆喝声富有家乡地方口音,一般咬词不是很清楚,声调拖得比较长,以第三声为主,有诉说苦难、九曲回肠的效果,如:“废铜烂铁拿来换,破布烂棉花拿来卖”“买药了,有药拿来卖”等。听了这些声调,就知道是河南人背井离乡,在走街串巷招徕生意。
安徽人的吆喝声有花鼓戏的色彩。笔者小时候每隔几天就会看到一个很有精神的中年人,肩上扛着一个大草把,上面插了许多五颜六色的风车,站在街头唱着:“嘀嘀转、嘀嘀转,小朋友都来看,都来玩,一分钱,买一样,牙膏锡,换三样。”这有声有色、朗朗上口的小调,吸引了许多小朋友来围观。至今五六十年过去了,他那神采飞扬的吆喝声仍难以忘却。
苏北人的吆喝声也是抑扬顿挫,清脆有力。笔者见过一个背着布包沿街吆喝的老者,“修理钟表坏钢笔,坏银角子拿来卖钱……”节奏感强,苏北小调味道很浓。有的吆喝,如“油条,七分”“炸炒米了”等,干净利落,一听了然。
各有特色的敲打声
还有一种不是以吆喝声招徕顾客,而是以一种熟悉的敲打声吸引人。卖酒酿、赤豆元宵的是敲着木鱼,听到这种声音,仿佛闻到了酒酿中的桂花香,食客自然就过来了。补锅的挑个担子,担子上面挂着几个铁片,走路时随着担子的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补锅的来了。算命的是敲小铜铃,一旦接到生意,那就听他慢慢道来,滔滔不绝。
旧时敲梆小贩
倒垃圾的马车摇铃声更是耳熟能详,早上只要听到摇铃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夺门而出,有的刚起床来不及穿好衣服,穿个大裤衩就跑了出来,有的还在洗漱,来不及将嘴上的牙膏沫擦掉就急忙去倒脏。因为错过了时间,家里的垃圾只能在第二天去处理,因此必须掐准时间、争分夺秒。
沿街的吆喝声、敲击声、摇铃声,构织了一幅幅老城南的生活画面,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自《南京史志》2021年第三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