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金陵古韵的诗情画意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4-10-24 12:0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吴福林

南京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秦淮河、石头城、凤凰台、朱雀桥、乌衣巷。诗意是南京城独特的气质,走进诗词里的南京,更能感受到千年金陵的诗情画意。



莫愁烟雨


吟咏金陵的诗歌数不胜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里的南京,是那样引人入胜。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长干故里”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六朝南齐谢朓的这首诗,描绘了当时南京作为都城的繁华盛况,从此“江南佳丽地”便成为公认的南京又一代称。那时的南京,绿水逶迤,红楼迢递,……美哉南京!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来燕名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杜牧的这首诗,写得意味深长,从六朝到唐朝,南京的政治地位“没落”了。但超脱人类纷争的黄莺是不会有这种失落的。这里的“水村”是秦淮河畔杏花村般的庄园,这里的“山郭”是依山而建的南京城郭。豁达的南京,无论鼎盛,还是“没落”,总是在笑迎四方来客!这就是南京的魅力。



锦绣山城


南京多山,护卫着南京的龙、虎二山,因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赞誉而闻名于世。由此,无数诗人被吸引。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钟阜晴云”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唐朝李白的这首诗开篇四联,展现了钟山的雄壮气势和金陵的历史沉淀,同时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想象,描绘出壮丽的金陵图景。


《登蒋山》

作镇皇州势独雄,英英紫气散晴峰。

龙蟠实为金陵重,鹤怨曾因蕙帐空。

云拥禅关新建塔,花明潜邸旧行宫。

试凌绝顶闲凭眺,锦绣山河感慨中。


元末明初诗人乌斯道的这首《七律》,描写紫气缭绕的钟山犹如龙蟠“作镇”京城的雄伟,感慨金陵城蒸蒸日上焕发生机的壮丽。

钟山,有王气,有雄壮之美,亦有内秀。久居钟山的王安石静心玩味,咀嚼出钟山之秀美。



《定林所居》

屋绕弯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则是钟山的另一面,天空的白云、地上的山水花草……此时的钟山犹如哲人,令诗人“对坐终日”,感悟无穷。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谢公古墩”


钟山是低山,清凉山是丘陵。但古时,滔滔江水就在清凉山前翻滚,此险与钟山雄壮相映成趣。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石城霁雪”


《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

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

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中间划洞开。

苏峻战场今草莽,仲谋庙貌古尘埃。

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


南宋杨万里的这首诗,写出了对长江浩荡与石头城险峻的惊叹,也透露出对金陵城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渔唱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诗河。诸多关于秦淮河诗作,约略可分四类:


第一类赞美。


《秦淮灯船》

忽讶轻云吐月华,灯船初放映红纱。

波光上下随流转,疑泛星河八月槎。


清人汪度描写的秦淮河夜晚,灯船初放,天水相映,如星河下凡,如临仙境。同为清人的魏湘洲则是在《秦淮》一诗中夸赞秦淮河胜过姑苏、美比西湖:


秦淮风景胜姑苏,几许烟波入画图。

但得山真兼水秀,月明何处不西湖。


旧时秦淮河畔


第二类怀古。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触景怀古的创作,使得这首诗众口传颂,代代相传。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秦淮渔唱”


第三类劝诫。《秦淮诗钞》收有清人萨杭阿《秦淮杂咏》两首云:


秦淮十里静无波,妙舞清歌晚更多。

笑语频闻谁氏子,莫教囊罄始蹉跎。


无端镇日闹喧哗,不种桑麻只种花。

夜半歌声犹沸耳,销魂人正听琵琶。


这两首诗,前一首规劝秦淮的歌舞升平,后一首用“无端”表达对秦淮喧哗的不满。


第四类慨叹。


南宋诗人曾极有《秦淮》诗并序云:


《秦淮》

在县南三里。始皇时,望气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使朱衣凿山为渎,以断地脉,改金陵秣陵。《晋阳秋》:秦开,故曰“秦淮”。或云,淮水发源屈曲,不类人工。


凿断山根役万人,祖龙痴绝更东巡。

石城几度更新主,赢得淮流尚系秦。


此诗序中提出秦始皇凿山秦淮的故事或为无稽之谈,诗中则嘲笑秦始皇的“痴绝”。

金陵古韵的诗情画意,是一幅永远画不完的长卷,是一首永远写不尽的诗篇。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也必将延续到未来。让我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继续寻觅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继续倾听那些被时光铭记的故事,继续感受那些被历史滋养的情怀。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2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