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仁
刘政纲
面条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面条的食用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东汉时称其“煮饼”“水溲饼”“索饼”,魏晋时名“汤饼”,南北朝时叫“水引”“馎饦”,唐时以“冷陶”“温陶”称之(冷陶指凉面,温陶指过水面)。形状也从起初的片状发展到后来的粗条,唐宋年间出现了细而薄的“岁岁面”,由此被正式称作面条。元时,出现了可久贮的“挂面”,明朝出现了技术高超的“抻面”。清朝面食文化达到新高度,出现了刀削面等多种制作技艺,同时涌现出极富地方特色的“炸酱面”“裙带面”“担担面”“伊府面”等。
古时南京人吃的面条很有特点,唐初韦巨源《食账》附录、宋初陶谷《清异录》和清代潘永因编、刘卓英总校《朱稗类钞》记载:“金陵士大夫渊薮,家事鼎铛……湿面可穿结带……”
明朝的顾起元《客座赘语》中指出“今犹有此”“湿面可穿结带”。
阳春面
清末,南京出现了一种名叫“阳春面”的光面,也叫单面、汤面。
“阳春”一词在《辞海》中有一种说法:“俗亦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所以老南京的市井隐语遂以“阳春”代表十。而阳春面刚上市时恰好十文钱一碗,好事者遂冠以阳春美名,后来也就传了开来。
阳春面的面条,宽窄粗细均可,但汤须是高汤(大骨头熬出来),不用植物油,必须放猪板油,佐料是酱油、炸过的葱花。
如今的阳春面俨然已经成为一切浇头面的基础:加上两大块鲜香带甜的鱼块就是熏鱼面,加上雪菜肉丝就是雪菜肉丝面,以此类推。
刀切面
1926年开业的刘长兴饺面馆,地处南京市立一中对面的小巷中,是当时南京面馆行业的翘楚。十几张桌子经常坐满食客,有时还有人捧着碗蹲在街边上吃。
20世纪80年代前后刘长兴面馆
刘长兴刀切面制作方法独特,先将面粉与水和成半干状,铺在案板上,然后用木棍反复碾压成很薄的面片,最后用大刀均匀地切成条状。用这种方法压制出来的面条,内部结构紧密,富有韧性,煮熟后不会烂,且耐嚼有劲道。下面也与其他面店不一样,先放入开水锅里煮开,以去掉碱味,再挑进清水锅里“过汤”,然后放进另一口锅里煮熟。面条起锅后根根分离不纠缠、半透明,吃起来软硬适中。面汤是制作浇头的卤汁和高汤,味道浓郁香美,“浇头随一年四季而变化”丰富多彩。
大肉面
当年老南京有句口头语:“刘长兴的大肉两头都沾着边”,说的是他家的大肉浇头号称八寸长。
如今的大肉面各家各有特色,如鲍姓小龙大肉面,使用五花三层肋条肉,经水煮至七成熟,出锅后用酱油上色,冷却后下油锅炸至肉皮显虎皮状,取出改刀,再放入老卤和作料卤制后备用。食用时,肥肉部分到嘴到肚,瘦肉部分不柴、不塞牙。口味独特的还有南湖张记大肉面、刘记大肉面、一家人面馆等。
鳝鱼面
南京的鳝鱼面与淮阳的长鱼面不一样,南京鳝鱼面的汤是用鳝鱼骨头吊出来的,呈奶黄色,比较浓稠;面条筋道,有嚼劲,吸收了浓汤非常鲜;浇头鳝鱼比较粗壮,配上细细的姜丝,与面条共同入口,酥软可口,用食客夸张的口吻说是“鲜掉眉目”。
老南京有话“刘长兴的包子,包顺兴的面。”据说包顺兴的鳝鱼面别具一格,是将鳝鱼炸酥炸透,与无锡名肴“脆鳝”相似,只是已有多年没见到了。
皮肚面
在第三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和组委会联合公布了“2020江苏十大面条品牌”榜,南京皮肚面名列其中。其上榜理由是:汤鲜者醇、面弹者劲;料足者精、独特品质;汤用大骨、老鸡煨制;味厚色醇、香浓鲜美;面筋道爽滑,久煮不烂;料选多种上好精华食材,营养丰富;汇集多重美味的丰腴滋味,堪称面中上品。
据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介绍:南京皮肚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最早是个网红产品,起源于三元巷的“寡妇面”。寡妇面多次搬迁,现名祁家面馆。南京皮肚面的口感好像“大杂烩”般丰富,可以加肉丝、皮肚、猪肝、青菜、西红柿、木耳、笋片、香肠之类,还可以加煎鸡蛋,再加上辣油,适合“重口味”爱好者。
素面
据说汉传佛教吃素起源于南京,素菜是餐饮行业的一个门类,而素面同样在面条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素面特点是颜色丰富多彩、口感鲜香、营养丰富。
鸡鸣寺豁蒙楼百味斋的平安素面,绵长的面条,浇头由香菇、黄花菜、莲藕、木耳和黄豆芽等烹制而成。灵谷山房的素面,汤是用多种菌菇和蔬菜调制的,不用味精、鸡精;浇头是素鸡、青菜、香菇。绿柳居的素面浇头则是南京年夜菜之一的素什锦,品种多达十多样。刘长兴的素什锦面的浇头有蒲芹、黄豆芽、胡萝卜丝、酱瓜丝、香干丝、笋丝、木耳,豌豆叶、菠菜、小菜秧和茭瓜丝等。
干拌面
面条煮熟后放入空碗,加卤汁浇头拌匀,南京人称之为干拌面。其入口爽滑、富有嚼劲,再配上一小碗蔬菜汤,别有滋味。
雨花台区小时面馆、新街口迎霞面馆、南湖文体路张府园面馆供应干拌面各有特色,深受周边百姓的喜爱。秦虹路口好榕意面馆的干拌面,下面与浇头同步操作。其招牌面是猪肝炒洋葱拌面,浇头的脆嫩与面条绵韧相配,口感别具一格。
肥肠面
肥肠和榴莲一样,口碑两极分化。
大肠,原是不入流的猪下水,南京人亦称之为肥肠,但经烹调(卤煮),加上面条,特别是手擀面,就是一碗拥趸口中鲜香回味的肥肠面。大快朵颐者一口下去,肥肠Q弹柔韧与手擀面嚼劲相辅相成,汤中的卤味也有一种远胜鸡汤的鲜香。
肥肠面出身低微,但凭实力获得众多食客的喜爱,甚至一些面馆主打品种就是肥肠面,其中始于1987年的城南面馆就因此拥有众多粉丝。
片儿汤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馆里还流行片儿汤。做法颇为简单,面粉加清水揉成面团,擀成薄面皮,再切成菱形片(邮票大小),下锅煮熟即成。配料一般有青菜、肉丝、榨菜丝等。秋冬季节,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漫溢、白绿相间的片儿汤放在面前时,定会引人垂涎三尺。
据说,片儿汤还是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语,被引申为“屁儿汤”“骗儿汤”,专用来形容那些花言巧语、耍嘴皮子,只说不做甚至欺诈骗的人。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3年第二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