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那些烙着朱元璋印记的南京老地名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方志文化传播处  发布时间:2024-12-30 10:4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谷万中


从小生活在城南的老南京们,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名可说是如雷贯耳。那些层出不穷的历史故事乃至于街巷奇事轶闻,无不与这位叱咤风云的朱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南京中华门内外片区,雨花路两边及门东、门西之地,自来人口稠密、商肆发达。当时许多的巷名都与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明智方针密切相关,比如:曾作为烧窑制砖地方的“窑湾街”;据说是朱元璋为满足筑城的用水需求,命人在城门口挖了一口六角形大井而生成的“六角井”;建城时,坐车视察,因车被挡无奈绕道而行,留名“转龙车”、“转龙巷”等等。



挡驾巷与避驾营


武定桥北堍东牌楼里有条小巷叫党家巷,《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党家巷,有旌德会馆,又有怀园



但据《南京地名大全》上说,这条老巷的前身,在明朝时曾名“挡驾巷”。



据说,明朝开国时,为确保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暨东西段城墙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为体恤城南百姓,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不辞辛劳,隔三岔五,或大驾亲临,或微服私访,来这一带巡视,以掌握、体察民意、民情。

传闻有一天,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微服私访来到武定桥头,只见桥东的钞库街过来一队人马,前有鸣锣开道,后面的队伍也都衣冠齐整,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朱元璋见状大惑不解,心想,銮驾乃朕之专享,民间岂可如此放肆?刘军师连忙禀告,銮驾皇家可用一世,而黎民只可新婚用一时。朱元璋虽感不悦却也无话可说,便悻悻转进东牌楼这条小巷,“挡驾巷”由此而名。

无独有偶,距“挡驾”的党家巷不远,另有一条古老巷脉,名字亦与“大驾”密切相关,只是意思相左,前者是“挡”字当头,后者则“避”字当先。

巷名原叫作“避驾营”,后于1954年改名,因其在六角井24号附近,故名六角井二十四巷。



相传此地是因为朱元璋三天两头大驾光临,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繁文缛节甚多,深感困扰的百姓琢磨“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因此,附近民众每见大驾光临就纷纷往巷中避让,长此以往,这小巷便被叫作“避驾营”。



颇受争议“骂驾桥”



除了“挡驾巷”和“避驾营”外,在南京的老地名当中,像这样的“双胞胎”还真是不少。比如,有东、西晏公庙,南、北张王庙,南、北阴阳营,东、西柏果园,南、北草桥等等。

而这骂驾桥,南京也共有两座,一座位于城北韩家巷,另一座就在城南白鹭洲附近。

而关于城南这座骂驾桥的来历,一直以来都有颇多说法。

骂驾桥东起白鹭新村,西至莲子营,曾名马家桥。而这“骂驾”的桥名,则缘起一则民间传说。

相传朱元璋兴建皇城时,采纳刘伯温建言,确认燕雀湖是“钟山龙蟠”的龙头部分,于是就“移三山而填燕雀”。虽征调大量人力,填下海量土石,湖却始终难以填满。于是刘军师再谏朱元璋,称欲填满燕雀湖,必须找个带好兆头名字的人,将他推入湖中才能成事。无巧不成书,寻访良久终于在户册中发现一个名为田德颟(谐音“填得满”)的老汉。这倒霉的田老汉莫名被捕,又被强行扔进了燕雀湖,士兵随后即挑土填湖,湖果然被填上。儿子无端遭殃,他的老妈悲愤之极,却刚好在桥上迎头撞见出巡的朱元璋,于是将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当然,坊间传闻的真假难以定论,但或许,正如俞允尧在《秦淮古今大观》中所言,不管传说真假,“骂驾”二字反映了古代民众希望皇帝也能有错即改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如骂驾桥、避驾营之类的名字,或许正是封建时期,百姓民生映照皇帝的一面镜子。清朝时地方官吏认为此名对皇上大不敬,故曾改名马家桥,辛亥革命后恢复原名,相延至今。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