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大敬
说到南京的古老,不能不说门西(中华门西,从沙湾以下直到水西门、集庆门一带)。自古以来,这里民居丛集,烟火万家,机杼相闻,锦绣成坊。可以说,这里每一处遗存、每一条曲巷、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记忆中的光阴故事。
昔日集庆路
集庆路是一条古街。路名的来由可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秦淮区志·集庆路治》注:
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集庆路,府治依旧,直至元末。
集庆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仅从记载可知,清江宁县署和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府就在这条古路上。六七十年前,我大姐家住在集庆路164号,母亲常带我去玩,时而小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集庆路从新桥往西,经牌楼口、梧桐树、仓门口至仓顶下坡(原集庆路小学)止,门牌二百多号,长约三四百米,宽三四米,虽说是一条小街却为城南门西地区主干道之一。当时的集庆路路面为赭黄色沙石板路,横向排列,石板两边则用沙石纵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石板路上有一两条车辙,是独轮车长期从中华门外运柴米等货物至此碾压而成。横向石排下是下水道,从石缝可见流水,能听到淙淙之声。路两边为民居、店铺,皆为老式平房,后进有二层楼房,店铺多为木板排门。
记忆最深的有这样几处。过新桥不远就是一爿万美酱园店,地址是集庆路36号。店门为石门框,两扇对开厚重的黑漆大门,门上有铁环,墙基用条石铺砌,上为宽阔高大的白墙,门两边的白墙上各写着“酱”和“园”黑漆大字,非常醒目。酱园店是前店后坊,还未进门就闻到很重的酱菜味儿。穿过不宽的天井,就是店堂,店堂左手是一个曲尺形黑黑高高的柜台,柜台里面橱柜上陈置着各种酱菜,有红萝卜干、大头菜、萝卜条、萝卜响、乳黄瓜等。后院里有太平酱缸,酱缸上盖有锥形铁制盖子。因为店大,价格便宜,且口味鲜、甜、脆、嫩,我常去打零散酱油和买萝卜干之类的小菜。
再往西走,路北侧凹进去一块约四平方米左右的天井,天井中唯有一水井,由于打水人多,地上常年湿漉漉的。石井栏上已被井绳磨出了道道绠迹。再往前的164号已到仓门口,门面是水烟店,同时卖香皂、皂角、针线和蜡烛之类,店面不大。再往西走,路有些弯偏北,高处就是有名的仓顶大井了。此外,还有李家鸭子店、剃头店、豆腐店、明升茶馆、肉店、煤店、杂货店散坐在路的两旁。
湮废的仓顶大井
集庆路地势由东向西逐渐爬高,直到仓顶,几乎和城墙平头。老人说,全南京淹水,仓顶也淹不了。1991年拓宽集庆路时,铲土降坡,现在仓顶大井高出地面两三米,井栏下平台就是当时集庆路的地平。
仓顶大井是南京最大的古井,位于门西凤台山。元代建筑,迄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据史载,仓顶大井是古寺的遗物。井深二十余丈,古时有好奇者坐在汲具里,用绳子吊着下井探究后写道:“见五铁人环立,以手托井壁,惧,亟求出。始凿井并置铁人之故,皆不可考。”
仓顶真正得名或是在明初。据传,徐达部下五福将军骑兵营驻门西营门口时,因见地势较高,储粮不易受潮,故名仓顶,并派生出仓门口、仓山、仓城等一系列地名。有诗云:“骁骑仓边寻古井,夕阳重话白头僧。”诗人所寻古井大概就是此井。
仓顶大井上狭下阔,井壁如垒,坚如城墙,井内恢宏,可容数十人。尽管地势踞高,但水位离井口仅有1米左右。水质清澈甘醇。冬天汲水时可见井口冒出丝丝暖气,夏天井水凉气袭人,常作冰镇西瓜之用,可谓冬暖夏凉。六七十年前仓顶附近自来水稀缺,故仓顶大井是附近居民主要生活水源。听老人说,仓顶大井大旱之年水不枯竭,是因与秦淮河相通,秦淮河又连接长江,又说水之丰沛是龙吐水之故。传说,朝天宫当年建成时,围墙两侧分别雕有苍龙把守。一天,围墙一侧的一条苍龙突然腾空而起,但很快又坠落下来。苍龙躯干坠落地就是现在的仓巷,八个龙爪着地点就是仓巷东侧的东安品街、月牙巷、七家湾、牛首巷,以及西侧的木屐巷、朱状元巷、大丁家巷、东止马营。龙头坠落地就是仓顶,也许是龙头就落在仓顶大井下面,故有龙吐水之谈。由于“苍”与“仓”同音,字形相近,又有粮食存仓之说,人们就以仓代替苍了。虽说这是民间故事,但也为仓顶大井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大井井栏为整块青石凿成,成六边形,高55厘米,井口径50厘米。拓宽集庆路时,经政协委员提议,此井保留。而旧时仓顶大井在集庆路北侧,改道后已处集庆路南隅。1984年9月秦淮区政府立碑并在井上加盖20厘米厚的六角井盖,盖侧雕刻精美的如意花纹,几年后又在大井旁加盖两层石栏加以保护,石栏上雕有鹿和花卉等吉祥图案。仓顶大井,现为秦淮区文物单位。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4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