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志说南京| 天风海涛楼的“故事”——记朱偰先生(下)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南京市方志馆  发布时间:2025-04-17 11:4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俱兴,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大搞建设。古城墙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常常被认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且对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妨碍和限制的负面作用。因此,当时很多城市都掀起拆除古城墙的风潮,无论是驰名中外的北京古城墙,还是南京古城墙都没能够幸免于难。直接引起南京拆除古城墙的原因是自然灾害导致城墙倒塌引发的危害。1954年夏秋季,南京城墙经历了两个多月暴雨的浸泡,连接发生了三次坍塌事故,其中中华门西干长巷段城墙局部倒塌最为严重,造成周边居民20余人死伤(其中死亡3人)。南京市建委对古城墙进行全面普查后,发现险情350多处。913日,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南京古城墙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有助于防空、防洪以及点缀风景的部分应予以保留外,其余一律拆除。同年12月,市政府成立临时拆城工程处,开始拆除存有危险的城墙。



19564月底,市政府为军事学院基建用砖在太平门已拆200米的城墙缺口处,又拆了100米。朱偰先生为此提出不同意见,大声疾呼:为要城砖而拆城是“败家子思想”!6月中旬,他接到紧急报告,城南正在拆毁明代古城墙,再不制止,中华门城堡就要毁了。朱偰先生立即赶往现场查看,此地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到处散落着破碎的明城墙城砖,拆毁工程已经接近中华门城堡,古城堡眼看就要沦为一堆瓦砾废墟。为了探明更多的拆城情况,他又乘车沿着古城墙走了一圈,发现草场门以南、芦席营以北的250米城墙(此处即为著名的石头城遗址)也被拆得面目全非。万幸的是,作为石头城最具代表性的鬼脸城还未被拆除。他立即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批评,要求立刻停止。这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中华门城堡和鬼脸城总算是保住了。



在拆城过程中最令朱偰先生痛心的事,是把石头城上拆下来的条石敲碎成小石子,用来铺修马路。石头城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乃无价之宝。但是“此石头城千年古迹,遂亦遭破坏,六朝古砖,狼藉满地”,目睹无价文物遭此浩劫,朱偰先生心急如焚,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呼吁共同保护古城墙。1956923日,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的批评文章,文中直言不讳地提出:“南京市建设部门领导人对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竟擅自拆除上级指定应该保护部分的城墙”,“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一种粗暴行为”,“有关负责部门应该立即作出检讨”……这篇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等报刊转载,在省、市电台广播。并且电告文化部,请求制止南京拆除古城墙。由于朱偰先生及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等多名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拆城进程得以暂缓,南京古城墙得以断续残存。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朱偰先生被打成江苏省文化局头号“大右派”,其保护城墙、批评拆城一事,是借题发挥向党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这是目前所知唯一因保护城墙而成“右派”的孤例。当年1014日农工民主党的批判会上他表示:“关于拆城墙,我向政府提出批评,完全是从爱护文物出发,请允许我保留意见。”当时,他的声音是微弱的,南京古城墙的拆毁行动还在继续。朱偰被打成“右派”第二年,和中华门同样壮观雄伟的通济门城堡消失了,水陆双城门的金川门也消失了,然后,是城东的太平门、城西的草场门、水西门,城北的中央门,都逐一从南京的地图上永远消失了。

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朱偰先生被撤销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行政职务以及南京市人民代表资格,降职降薪各两级,保留江苏省政协委员。1958531日到1959131日,赴江苏省各界人士政治学校学习、劳动。1959611日到1962825日,调至江苏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并资料管理,间或参加劳动改造,短则月余,长则半年。1960910日到196137日,在南京太平门外江苏省委黑墨营农场第一小队参加劳动改造,其间因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良,周身浮肿而病休两个月。



1961929日,朱偰先生得到平反,摘去右派分子帽子。1962910日到1968715日,调南京图书馆任图书馆馆员,兼任南明史料编辑委员会编辑。在南京图书馆工作的几年里,朱偰先生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不变,对金陵古迹的深情不减,他忍辱负重、奋笔精进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一如从前。1962年,编著出版了《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使用“绍华”的笔名写作了《大运河的变迁》。同期,他还留下了《李白传》、《德国农民战争》、《中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史》等多部没来得及出版的手稿。



1965年初冬,朱偰先生又开始利用工作闲暇,白天跋涉在南京城郊,调研南京古迹遗迹,进行考证测绘,深夜灯下,绘制成《金陵古迹图》、《南京近郊名胜古迹图》、《明代宫城复原图》三张古迹图,并写出论文《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日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重新从事自己喜爱并擅长的金陵古迹名胜研究,可以说是身处逆境中的朱偰先生最大的慰藉和寄托,他在1965年的日记中多有记载全身心投入调研和治学的具体情况。如196523日写道:“下午骑自行车赴中山门外访陈陵……发现孙权墓下水道六朝砖……拟报告南京市文保会”;19651112日记写:“灯下黄盛璋来访,谈南京沿革地理可记者三点:(1)胭脂巷内旧有炳灵公庙,今在七号内……(2)明故宫午朝门后有碑,旧在宗人府后,记载南京水道颇详。(3)逸仙桥北数百步有沟西流,长约百余米……与余所绘《金陵古迹图》青溪故道相合。”19651219日记下:“午黄盛璋来谈,上星期一考察大祀坛,结果范围甚大,北面围墙作圆形,坛在南部,斋宫在今商业干校一带。”从日记里的这些只言片语能够感受到先生对南京古迹的拳拳之心,一如既往。可惜,先生呕心沥血绘成的三张古迹图连同论文,在十年浩劫中,消失殆尽,片纸无存。

虽然自己身处逆境,颇为艰难,但是朱偰先生仍然热心热意地提携后辈,有年轻人来图书馆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向先生请教南京城墙和陵墓石刻等古迹方面的问题,虽然都是一些十分幼稚的常识性问题,先生还是亲切交流,一一解答。告别时,先生一直送至图书馆大门口,侧身致意,长者之风,萧萧肃肃。

1965年,朱偰先生决定将家中全部“郦亭藏书”捐赠给南京图书馆。作出这一重要决定的原因,先生在《<天风海涛楼藏书题跋>自序》中写道:“此举化私为公,使文化遗产,归之于人民,使先人聚书藏书苦心,得以垂诸久远,诚盛事也。”郦亭藏书,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朱希祖先生和朱偰先生父子两代,为保护中国文献典籍之功勋,应永载史册。捐赠后,南京图书馆并未立即将书全部运走,留有部分保存在家中。

1966826日,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工学院的“红卫兵”来到朱偰先生家中抄家,将存放在家里的藏书搬至院中焚烧,虽然朱偰先生极力阻止,解释这是已经捐献给国家的财产,但是无人理会,整个下午清溪村1号院里火光冲天。南京图书馆收到消息,立即赶来将未被烧毁的图书运走。后来家里又经历了抄家搬走藏书、字画以及非捐赠的书籍、日记、手稿等等(“文革”后归还了大部分日记和手稿)。据先生幼子朱元曙先生回忆:“父亲曾带我去下关,指着一段城墙告诉我:‘这就是六朝的城墙。’但先后抄家三次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和我谈过城墙。夏天在院内纳凉,也不和我们谈古说今讲故事了。”“文革”期间,朱偰先生被挂牌批斗,造反派对他拳打脚踢,已是家常便饭。女儿元春发现父亲回家常常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身上还有伤。被隔离审查期间,造反派要求先生写书面交代材料,发现他交上来的是回忆录,立即没收。第二次,还是回忆录。第三次,仍是回忆录。如是者,四次,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1968715日夜,朱偰先生在成贤街南京图书馆阅览室含冤离世,终年61岁。他留下的文字不多的绝笔遗书中写着:“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八年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三年后,经过拨乱反正,朱偰先生的冤案得以昭雪,名誉得以恢复。

1982610日,南京召开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统一并提高了对南京明代城墙保护的思想认识。8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公布实施。同年,南京城墙列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113日,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2日,南京市城墙管理处成立。

1989415日,《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颁布,其中包括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条款。

1992年,《南京城墙保护规划》制定。

1995320日,南京市城墙保护委员会成立。

1996412日,《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办法》批准实施,这是第一个为保护南京城墙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

19985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合署办公。同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制定。

20037月,南京市正式递交《关于申请南京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正式申请上报将南京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6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城墙是其中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成员之一。

201312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合并原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中华门管理所、午门遗址公园等单位,收归全线城墙,实行统一管理。



2014年,南京城墙整治和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城墙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南京城墙保护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推进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确定南京为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成立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办公室。

201541日,《南京城墙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从《办法》提升为《条例》,南京城墙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得以规范和调整,为依法依规保护城墙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0163月,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正式提交国家文物局。



2022518日,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为全国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地。

202412月,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将以南京城墙为代表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古老的南京城墙走过650多年的沧桑岁月,是南京这座城市最为厚重,体量最大的历史古迹。“多情最是台城柳,犹自依依恋故人。”南京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都深深镌刻着朱偰先生的姓名;金陵古迹旁的每一株柳树,都在时光中倾诉对朱偰先生的思念。先生曾经的心愿是“建天风海涛楼于云岫峰上,倾听天风海涛,坐对云帆沙鸟,并聚集南北藏书七十万卷,辟为图书馆,以竟先人未成之遗志;是则楼名之缘起也。”

六朝金陵烟柳,满城丝雨风絮,而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先生千古……


拟稿:张 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