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金陵教育存续史——万般艰辛启民智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5-06-25 11:5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陈一华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自古就是全国教育重镇。近代以来,南京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始终走在变革的前沿。本文梳理民国肇始至19494月南京解放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窥那段特殊岁月中南京教育之气象。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27年这16年间,南京教育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艰难前行,从新旧教育体制的转变,到不同学制的更替,从各级学校的建立到各种教育思想的蓬勃发展,给人以缤纷万象之感。教育家们身处动荡之时、变革之际,披荆斩棘,从幼稚园到高校,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为1927年至1937年“黄金十年”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私立鼓楼幼稚园幼教实验


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自家客厅创办南京私立鼓楼幼稚园,课程设有音乐、游戏、常识、故事、读法、数法、工作(手工劳作)、餐点、静9科,是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1925,迁至鼓楼公园附近新村的新校舍,定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学实验幼稚园。



陈鹤琴先生注重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灵活教学,使孩子们书本上学过的知识“活”起来,让孩子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感知、感悟、感性,成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能进步、能创新也更“接地气”的人。



燕子矶小学蓬勃向上“长”


燕子矶脚下有一所占地十五亩的实验小学,名为“燕子矶小学”。学校开设了语文、作文、语言、算术、珠算、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工艺美术、音乐、自然、农事、村事协助等课程。但是这所学校并不是死读书,而是教会学生们自己做事。



学校设置校园作业,有两处师生共同工作的“学校园”。树木栽种、除草、松土和除虫由学生轮流负责,房屋打扫由师生共同完成,这让师生们更加热爱校园、爱护校园。丁超校长也以身作则,每天都会拿着扫帚扫地,被美誉为“扫帚校长”。丁校长不仅亲自参与到劳作中,也力所能及地给予学校帮助,比如图书馆里的书籍大多是丁超校长和教员自己掏腰包购买的。

学校大门之侧,有一间屋子,名叫“燕子矶小商店”。这个小商店虽是学校成立的,但校内学生踊跃集股。成立之后,学生们还能按日勤恳地轮流实习。虽然都是小学生,但是做事井然有序,让这个小商店也在当地享有盛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燕子矶小学的种种曾经夸赞:“看着眼前种种设施就觉得他的精神只是一个长字。因为他是活的所以能长。凡是不长的东西就快要死了。因为他继续的长,所以他能继续的活。我希望全国的小学都有燕子矶小学的精神,个个长生不老,个个不断的向前进,向上长。”



省立南京女中注重基础教育


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1927年由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改设,是一所兼备高中、初中的学校,校址在马府巷、细柳巷一带。女中办学条件十分艰难,不仅校舍狭小,而且高、初中两部相隔甚远,往返十分不便。戏剧院、旅社、火车站就紧挨在旁边,小火车噪音巨大,环境十分嘈杂。运动场面积也较小,运动器械也不充足。


南京女子中学校徽


学校开设“高中、初中二部,高中普通科一年级二班,二、三年级各一班,师范科二、三年级各一班,幼稚师范科二年级一班,共计七班;初中一年级三班,二、三年级各二班,共计七班”。教学管理上,“校长下分教务、训育、事务三处,各处共分十科,各设主任一人,另设高中、初中、师范科主任各一人”。虽然由于资金问题影响,学校校舍环境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教师方面则是非常优秀。当时教育部督学视察时曾记录:

教务主任方祖泽,精明干练,主持教务,颇为热心;教员唐圭璋,课师二国文,学有根基,极左右逢源之致,唯讲解层次,略欠明显;教员谭启芳,课普一甲生物学,教态镇定,教法优良,学生笔录,亦颇有精神;教员张通谟,课普三解析几何,讲解透彻,学生亦颇注意,唯讲话似宜稍缓;教员章子琨,课初二乙自然,准备充分,讲解清楚,启发指导,均颇合法。检阅学生笔记,亦井然有条。


南京女子中学校刊


那么南京女中的校长是谁呢?这张毕业证书上显示1931年学校校长是著名女教育家陶玄。陶玄校长一生未婚,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她与南京颇有渊源:1949年,她拒绝去台湾之后就定居南京;1955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委员;1972年于南京逝世,享年75岁。


南京女子中学毕业证书


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注重基础教育,从小培养,不仅教风优良,课外活动也十分丰富。如请社会名人和教育学者演讲、组织参观其他学校、观看电影以及开设童子军等。学校还十分关注健康教育,且颇有一番成绩,例如环境卫生、保健预防、疾病治疗



成美中学成就善美品行


在南京闹市区新街口大香炉,有一所名叫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成美校区)的学校。这个由二十四中和二十八中合并的学校在校区取名时为何不将原校址大香炉作为校区命名,而是叫做成美校区呢?

原来它的前身是1901年周寄高先生创办的“成美学堂”。最初这是一所小学,在南京升州路安徽会馆,后在1914年创立成美中学。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1923年周寄高校长在现在的校址大香炉建校。并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28年呈准立案。

学校设有初中、高中二部。为学生们建筑的校舍一部分是购置故家住宅,另一部分自行建筑。教学楼、体育场更是样样俱全,同时还添置了各种仪器,中文、英文图书,还有运动器材。


成美中学年级级歌


学校每周二、周五,校长例行训话,十分注重学生的品性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校刊中,学生们的作品才会有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英文文章、绘画作品等不同的内容。另外,成美中学还有它独特的级歌,别的学校有校歌已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具体到年级的歌很是少见。



成美中学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创办学校一生负债的周寄高校长,正是那个时代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教育人中的楷模。



南高师首开“女禁”


五四运动后,男女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共同发出了开放“女禁”的呼吁。不过北大迫于压力只招收了几位女子“旁听生”,南高师则于192047决定在暑期正式招收女子学生。闻讯前来应考的女生有百来人,最后除8

女生被正式录取外,学校还招收了50名旁听生,给了女子更多的学习机会。


南高师首开女禁招收的8名女生(1920年合影)


南高师针对所招收的女生,提出了三点注意事项:

一须规定女生入学资格,以期程度相当。”当时的招生办法中要求男女评分和录取标准严格一样,并无特殊照顾,以保证入学女生的基本资质。

二须备有宿舍,学生起居妥善。”南高师为了对女学生负责,制定了很多校规:“男女学生不准串门”“所有女生须于下午七点半之前返校”“女生可在宿舍里的公共会客室会见来访的人,但每晚不能超过七点半钟”“女生会客时不得关闭门窗”等。

三须有相当女职员,负指导责任。”女生的加入,使得学校为宿舍还配备了“女舍监”,之前曾说过为了确保学生起居妥善,有“会客时不得关闭门窗”的规定,但还是有女生在会客时把门窗紧闭,女舍监也是十分雷厉风行,喊来工友把门窗都卸了下来。


南京高师日刊


南高师首开“女禁”,促进了男女之间正常交流、交往,促进了男女平等,也促进了初等中等教育男女同校。


(选自《南京史志》2018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