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网站

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记忆|金陵教育存续史——沦陷中的不屈与抗争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地情研究利用处  发布时间:2025-06-26 11:0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陈一华


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中国教育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日本大肆破坏我国的学校,企图通过摧毁我国的教育事业,从而推行他们的奴化教育,进一步从精神上控制中国。但是一大批有识之士高举“教育救亡”的旗帜,创办流动学堂,编印爱国教材,开启科学启蒙,为我国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曾经有一座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的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写道: “国立中央大学是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在当时也自然是最好的大学。”如果不是当时日军侵华,她应该走得更远。193511,学校在市郊石子岗规划新校区,物资人员皆已准备就绪,无奈战火蔓延,只能作罢。


石子岗国立中央大学新校区鸟瞰图


国立中央大学是国民党政府的直属重点大学,因此,侵华日军企图通过摧毁她来摧毁中国教育,从文化上征服中国。时任校长罗家伦力排众议,毅然西迁。由于早有准备,所以尽管沪宁一线战事吃紧,但西迁井然有序,有组织转移物品,迅速建立校舍,做到最快地复课。这为南京乃至全国的学校树立了榜样,当时很多学校举棋不定,看到国立中央大学的举动之后也就陆续开始内迁。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学生史永学生注册证


成绩单


严格请假制度的布告


全面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并没有就此松懈,有严格的学生注册事宜,毕业证也没有受到当时混乱的局势影响而正常发放。


中央大学在沙坪坝松林坡


194988日,按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南京大学。不过这个时候的南京大学和现在的南京大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等合并,仍名为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中央大学旧址迁到鼓楼金陵大学。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多所学校的部分系科,在四牌楼中央大学旧址组建了南京工学院,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东南大学。



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每年高考的结束,意味着又到了中学升学季,不少家长为孩子择校又愁白了几缕青丝。人们常把各行各业的翘楚称为四大天王,南京的中学自然也有四大名校,南京市第一中学(简称一中)就在其列。


《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学生操行评定办法》


《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学校概况一览表》


南京市一中的前身是1907年创设的“崇文学堂”,学址为清代江宁府署箭道、西花园旧址。1927李清悚先生创办首都中区实验学校,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为其题写“开校纪念”碑铭,该校由此成为南京市第一所公办中学。193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南京市一中《半月校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部分师生西迁,与苏浙皖入蜀师生联合成立国立二中。国立二中刚开始时是在旧庙中办学,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同学们发愤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学校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破旧的房屋和空地,居然还办起了“礼堂” 和建起了“篮球场”,可见校方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重庆市合川区档案馆的国立二中校友名单里,竟然有14名院士,其中12名是中国两院院士,还有2名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一中校闻》


1945年南京市立第一中学于原址复校。



金陵大学


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了汇文书院,后来和其他教会举办的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被称作“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如陶行知、陈裕光、余光中等。它最与众不同并且接地气的地方,就是它的农学学科。1914金陵大学开办农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四年制农学院。吸引了不少像唐振维先生一样的学子入学,也在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2年孙明经先生在成都创办《电影与播音》杂志


1937年“七七事变”后,眼看战事很快逼近南京。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金陵大学与成都华西大学接洽,准备西迁成都;另一方面金陵大学在南京成立了留宁委员会,由美国教授贝德士、史德蔚、林查理、史迈士和农学院森林系主任陈嵘教授、齐兆昌先生等留下负责看管学校。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金陵大学庇护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同胞。抗战胜利后的远东大审判中,贝德士教授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在远东国际法庭上作为证人进行举证。

学校西迁期间,战火纷飞,金陵大学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更加努力。1942年孙明经在成都创办《电影与播音》杂志,这是我国传媒发展史中最早由高校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当时农学院为了指导不识字的农民种棉花就曾用到电影。在抗战爆发后,金陵大学的电影教育并非光是娱乐,而是结合了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教育大众、传播知识。像《防空》《防毒》等影片,就是教大家防空知识和如何佩戴防毒面具。


从当年的金陵大学成绩单中可看到唐振维、余光中等名字


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大合并。次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与南京大学合并,其余院系参与组建中国其他高校。其中农学院与南京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电影专业并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陵大学鼓楼校址,金陵大学的历史档案也划归于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就此落下了帷幕。



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


南京市聋哑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927103日的盲聋哑学校,校址在大佛地(今长乐路)残废院。19294月市教育局接办,正式定名南京市立盲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它的诞生,标志着政府对特殊教育的直接参与。校址设在南京城南船板巷,设盲、哑两科。


盲哑学校学生成绩表


1937年由于日军全面侵华,一部分学生流落在南京沦陷区,另一部分学生跟随学校西迁。19388月在重庆市江北县刘家台复课,后因日军轰炸,乃迁至四川江津复课。1942年春在张治中将军的协助下,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立,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

在残酷的战争中,盲童学生利用盲文传递战时消息。流落在南京的盲童们将同胞受到的苦难和敌人的举动写成盲文书信向后方传递。西迁至江津的同学为了不让沦陷区的人民失去信心,用盲文将当时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这些在沦陷区受到严密封锁的消息写成密信,传递给南京的同学。

抗战胜利后,19467月学校迁回南京,校址勘定剪子巷17号。19472月,教育部将学校交还南京市,校名恢复为南京市盲哑学校。19494月南京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扩建49号为哑科。19808月,在南京市御道街32号新建校舍。


(选自《南京史志》2019年第一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