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赏心亭西行,不远处便是水西门。如今,门楼已经不在,只有遗址静卧升州路西端,东望内城,西临外秦淮河。
水西门旧影
说起历史上的水西门,要追溯到南唐时期。这里本是南唐的龙光门,宋元两代仍然沿用旧称。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重建金陵城垣,在旧基之上建起一座新城门。登楼南眺,便能看见李白笔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之景,这座城门也因此得名“三山门”。然而,百姓以其地处水陆要津,且紧邻沟通内外的西水关,口耳相传间,“水西门”之名由此而得,反而更深入人心。
民国时的三山门与三山桥航拍
论建筑之奇,水西门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据《南京都察院志》记载,其瓮城深藏于主城门内,三重拱卫,四道券门层叠。空中俯瞰,形如巨舟泊岸,规模仅次聚宝、通济二门。南侧设水关一座,内秦淮河水由此出城,汇入外秦淮河。这道水关,即赫赫有名的西水关,明时称云台闸。
《南京都察院志》卷二一《职掌十四·城垣》
据说,在西水关云台闸上,曾矗立着名动江南的孙楚酒楼。西晋孙楚在此宴饮高歌,流风余韵至唐不衰。李白盘桓金陵,屡醉此楼,留下“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的千古绝唱,酒楼遂得“太白酒楼”雅号。与之隔水相望的,水西门上更有金陵名胜——赏心亭。城门内外,皆是文脉荟萃之地。
这座水陆城门,在历史上见证了无数王朝更迭。1644年甲申国变,明朝的崇祯帝殉国煤山,福王朱由崧仓皇南渡。史料清晰录其行踪:船抵观音门,百官迎于龙江关;继而转棹至三山门登陆,绕城拜谒孝陵后,方由朝阳门入主残破宫阙。二百余年后,太平军破城,1853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自水西门浩荡入城,直驱总督府,掀开天京岁月的序幕。
三山门旧影
如今再提起水西门,首先让人想起的便是“水西门鸭子”。清至民国,此处作坊林立,炉火昼夜不熄。韩复兴、魏洪兴等老字号皆发轫于此,鼎盛时商号近三十家。时光流转,昔日的集中作坊虽已随城市变迁而星散,但“水西门鸭子”的金字招牌与制作技艺却流传下来。“水西门鸭子”已经成为寻常人家餐桌上的“金陵味”代表,更化作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水西门的鸭香,从历史的巷陌飘出,已深深腌渍进整座城市的肌理。
莫愁湖放鸭
水西门曾送走商船客帆,也曾萦绕酒肆笙歌。虽然城楼的身影不再,但赏心亭的余韵、孙楚酒楼的诗酒传奇、“水西门鸭子”的百年滋味,都成为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注脚。“水西门”的名号如秦淮之水,依然在南京的血脉里,无声流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许吉云
审核:窦予然